两位医学院学者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医学院两位学者陈家亮教授和黄秀娟教授,于今年获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以嘉许其医学学术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推动医疗及公共卫生的非凡贡献。在2024年「医学及兽医科学」领域中,仅有这两位肠胃科教授来自香港。

国际知名的肠胃病学权威

陈家亮教授为国际知名的肠胃病学医生科学家,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肠胃道出血、幽门螺旋菌、大肠癌预防,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应用等。陈教授同时担任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联合总监,该中心乃粤港澳大湾区首个专注肠道微生物菌群创新研究的基地。他醉心医学研究超过二十载,是学术史上首批以「第一作者」身份,于《新英伦医学杂志》及《刺针》两大顶尖医学期刊发表共8篇文章的研究学者。他亦于2007年5月成为首位获《刺针》刊登其学术简介的亚洲学者,以表扬其在临床研究的卓越表现。

陈教授共发表超过860份极具影响力的医学研究文献,论文被引用的次数(H指数)达100以上。他在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NSAID)及亚士匹灵与消化道出血关联的研究结果,被美国、欧洲及亚太区的医学团体纳为临床指引,提供具方向性的指导,帮助医护人员为病人制订治疗方案。近年,陈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以粪便细菌基因侦测瘜肉及早期大肠癌的崭新技术(名为M3CRC),并于2023年率领全球多国专家制定临床指引,以「非入侵性生物标志物」筛查大肠癌。

他表示:「我非常荣幸能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希望将此荣誉献给多年来与我并肩作战的团队及合作伙伴。这是对我们在推进肠胃病学研究、知识及创新的一大肯定。」

炎症性肠病和微生物医学先驱

黄秀娟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炎症性肠病及肠道微生态专家。她现时为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总监及肠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她于2010年加入中大医学院,与她的研究团队致力研究炎症性肠病,带领来自逾30个亚洲国家及地区的专家,分析亚洲的发病率和流行情况,促进跨地域的公共卫生健康。黄教授是全球首位为新兴工业国家的炎症性肠病遗传学、流行病学和潜在环境因素进行定义的学者。

黄教授在2013年将肠道微生物移植技术引入香港,治疗可致命的肠道感染疾病,其后更成立亚洲首间微生物移植及研究中心。她成功研发专利技术MOZAICTM,协助提升肠道微生物移植成效,并与医院管理局合作于全港公立医院提供微生物移植服务。黄教授于2019年在香港特区政府InnoHK平台的支持下成立了香港微生物菌群创新中心,并在同年成立一所生物科技初创公司,专注将崭新的微生态科研成果转化成有效的诊断及治疗技术。

她表示:「我十分感激欧洲科学院授予此荣誉。多年来,我们致力研究将肠道微生物菌群转化为早期疾病检测和治疗的创新方案,目标为大众重塑健康。」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