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夢啟航

中大跨界協作讓資源匱乏幼兒展翅翱翔

2025年10月23日

《走進中大》走訪中大四個獲選香港研究及資助局(研資局)2025至26年度「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的研究項目,此為報道系列之一。

無論是居於香港劏房的兒童,還是國內富裕城市的貧困兒童或農村的留守兒童,都可能因缺乏高質量的人際互動及神經刺激,錯失腦部發育的關鍵黃金期,影響語言、認知和社交情感發展。中大學者黃俊文教授(上圖左)與陳思教授(右)正在推展創新項目「運用科技與生物數據推動中國低資源環境兒童的早期發展」,將踏足香港和國內不同地區,嘗試與跨學科專家及公益組織聯手扭轉局面。

中大何鴻燊認知神經科學教授黃教授指出,在資源匱乏的兒童當中,有45%有機會出現發育遲緩,他們並非天生有特殊學習需要,而是缺少與照顧者有質素的互動。中國許多兒童從「起跑線」就落後,影響升學及就業選擇,也削弱了國家的人力資本。中大的創新研究支援0至3歲幼兒及其照顧者,透過微信小程序傳送指導材料,通過低成本神經測試和人工智能提供個人化的訓練,團隊更會親赴當地,培訓導師為照顧者提供小組指導。

研究團隊利用微信小程序提供線上課程,指導照顧者與孩子互動(受訪者提供)

黃教授解釋說:「最有效的方案是由合資格治療師或老師提供一對一的指導,但成本高昂,難以在資源匱乏的地區大規模推行。」團隊於是研開發線上平台,攝錄簡單的遊戲或講故事短片訓練照顧者在家與孩子互動。他說:「照顧者與幼童玩耍的力量不容小覷,孩子在玩遊戲的時候,會自然提升語言和認知發展。」

此項目最終將會涵蓋一萬名兒童,首年試點一千名,包括香港低收入及中產對照家庭,以及內地四川達州、新疆阿克蘇、雲南德宏、甘肅、吉林、重慶及北京的低資源地區。

團隊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推動閱讀。左圖的廣西祖母以壯語為孫兒朗讀故事;右圖是雲南的小型兒童圖書館(受訪者提供)

項目另一特點是利用生物數據精準分配資源。團隊將透過腦電圖(EEG)工具收集兒童的神經數據,也紀錄其行為數據以及家庭社會經濟信息,建立一個大型數據庫。通過人工智能(AI)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預測幼兒的認知及語言發展,若EEG顯示語音反應弱,即加強干預。「這就像為每個孩子打造一個『數位孿生腦』,我們可以預測他們的發展軌跡,確保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這不僅節省成本,還能讓干預更精準——例如,AI可能從腦電圖中發現潛在的發展風險,然後推薦個性化的干預方案。

低成本腦電圖(EEG)神經檢測工具,重量僅145克,長寬皆為6公分(左圖),以及正在接受檢測的兒童(受訪者提供)

項目將研究神經可塑性——即大腦在早期如何通過刺激重塑自身。通過追蹤兒童的發展變化,團隊希望回答一些基礎科學問題:為什麼某些干預在特定環境下更有效?這些答案將為未來的教育和社會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創新的跨學科協奏

研資局「卓越學科領域計劃」評審委員會認為,黃教授團隊的項目可望成為極具原創性的研究,特此批准為期一年的資助,總額達1,000萬港元,為連續五年的大型研究奠下基礎。該團隊由認知神經學家、語言學家及早期教育學家帶領,與經濟學、兒科醫學、神經科學及生物信息學等領域的頂尖專家合作。

陳思教授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疇縣提供專業培訓(受訪者提供)

黃教授專注於識別語言和認知個別差異的文化和生物基礎研究。他現為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教授兼大腦與認知研究所創所所長,致力與跨學科研究團隊協力為發展障礙兒童制定個人化治療方案。其研究碩果纍纍,曾獲第48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陪審團祝賀金獎、2021年古根漢基金獎等。

來自教育心理系的陳教授也是大腦與認知研究成員,她亦擔任此卓越領域計劃的共同首席研究員,同時兼任美國哈佛大學中國農村學前教育研究實驗室共同首席研究員,與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愛閱公益基金會、陳一丹基金會等公益機構合作開展中國農村兒童發展研究超過10年。

黃俊文教授(左)及其團隊到貴州地捫侗族村考察及研究,藉此了解語言演化和音樂的關係(受訪者提供)

中國史上最大規模的0-3歲幼兒發展研究

自2004年啟動「村村通寬頻」工程以來,中國持續推進農村網絡建設。截至2025年2月底,行政村及貧困村光纖寬頻覆蓋率提升至98%以上,為團隊深入農村開展研究提供了強大助力。

陳教授早前開展研究和評估內地「一村一園」項目,為三萬名偏遠貧困村落3至6歲兒童提供低成本、高品質的免費學前教育,為本次聚焦0至3歲幼兒發展的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她強調,教學內容需貼近生活,方言配音尤為關鍵。團隊開發的微信小程序支持多種地方方言,例如粵語和四川話,結合AI輔助翻譯及唇形識別技術,方便教育程度較低的家長使用。為激勵用戶持續學習與幼兒互動,系統融入「打卡」機制及貼紙獎勵。

她介紹說:「家長每天僅需5至15分鐘,通過微信小程序觀看類似抖音的短視頻,學習互動遊戲及故事分享技巧。」過去經驗表明,圖畫書干預性價比最高,家長若能提出開放式問題,親子溝通品質將顯著提升。

陳思教授(站立者)與一名研究員在新疆阿克蘇市一間婦幼保健中心,為一名兒童進行腦電圖示範(受訪者提供)

黃教授指出,開展一項精密且大規模的研究充滿挑戰,其中需確保每位研究員接受標準化培訓,並在全國城鄉走訪研究時維持高質量。他闡述道:「我們建立了嚴謹的評估系統,包括影片審核、反覆訓練,並定期召開會議檢視研究質量。」與家長建立互信至關重要。部分家長擔憂EEG檢測可能影響幼兒腦部發育,團隊會親自示範EEG檢測以證明安全性,並邀請當地合作夥伴協助說服家長。

團隊將邀請中大的經濟學家計算研究的成本效益,評估干預對家庭收入的影響。「這不僅是教育介入,更是社會投資,」陳教授強調。研究項目完成後,團隊會考慮擴展東南亞發展中國家。黃教授總結:「我們做的,是讓每個孩子都有公平起點。」

文/ 劉婉瑜
攝/ 邱鴻基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