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四海 交織夢想

歡迎2025年度非本地生

2025年9月19日

中大本年度取錄約880名非本地本科新生,他們擁有豐富多元的學歷背景,以各種國際或當地認可的成績報考中大,如IB、SAT、GCE A-Level、台灣學測、内地高考等,成績非常優異。

非本地生除來自內地、澳門及台灣外,還有來自澳洲、阿塞拜疆、孟加拉、加拿大、埃及、埃塞俄比亞、德國、印度、印尼、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坦、馬來西亞、蒙古國、尼泊爾、紐西蘭、菲律賓、葡萄牙、俄羅斯、新加坡、南韓、泰國、美國、烏茲別克、越南等27個國家及地區。其中17名學生獲香港特區政府頒發一帶一路獎學金。

透過内地「全國統一招生計劃」,中大在内地31個省市和自治區共招收了405名優秀高考生。他們來自不同省份城市,遠至黑龍江佳木斯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新生中不乏多才多藝特長生,例如在奧林匹克競賽及全國及省級各科競賽獲獎,涵蓋科普科幻作文、地理科普知識及創新實驗、機器人、電子資訊創新、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内地生中有30位少數民族學生。眾新生文化、背景各異,令中大校園面貌更豐富多元。

非本地

Omar Elfazary(埃及,計算機科學與工程)

獲得一帶一路奬學金主修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的Omar自幼對科技、程式設計與解決難題充滿熱忱。高中畢業後,他特意利用一年時間完成多個編程專案,並深入鑽研人工智能領域。他認為中大不僅位居亞洲頂尖學府之列,更具多元包容的社群氛圍,是理想的求學環境。此外,Omar衷心感謝中大提供豐厚的獎學金。他期待積極參與乒乓球、游泳等社團活動,全面融入校園生活。畢業後,他盼望投身軟件開發或人工智能相關領域。

Sharmin(孟加拉,理學)

Sharmin在阿曼完成高中學業,並以全校最優異的成績畢業。中大最吸引她的是理學課程歷史悠久、先進完備的教育設施、強大的校友網絡及豐富的實習機會。她欣賞中大純樸的學風,認為中大能提供優質及全面的課程,而在跨洋申請的過程中,她更感受到教職員友善的態度。她期待透過住宿的群體生活學習自立,並在豐富多元的大學氛圍中結交同道、體驗成長。

Dawitsamuel Habtamu Workineh(埃塞俄比亞,香港中文大學 – 清華大學經濟學本科雙學位)

Dawit選擇來港升學是因為他相信香港的多元文化環境有助他拓展全球視野。他期望從香港這國際樞紐中汲取養分,並在雙學位課程中深化對跨文化溝通的探索。他期待在優美的校園中靜心閱讀、登山慢跑。畢業後,Dawit希望攻讀碩士及博士學位,推動建設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社會。

Siilen Tsendjav(蒙古國,環球商業學)

Siilen對人際關係、多元文化與浩瀚宇宙充滿探求的熱情。她熱愛足球、排球等戶外運動,也傾心於藝術創作。選擇中大,是因為這裏融匯卓越學術與全人培育的環境,尤其是獨特的書院制度,強調師生互動與個人成長,為她提供了理想的發展平台。Siilen計劃積極參與學生組織與校內體育活動,期待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交流及切磋,在嘗試與突破中積累珍貴的經驗。

地生

鍾易菲(西藏自治區,生物科技、創業與醫療管理)

鍾易菲以優異的高考成績獲頒全額獎學金入讀中大。她自幼對生命科學感興趣,高中階段常參與相關活動,曾多次獲校內獎項。她希望能多接觸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擴展自己的視野,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中大多元文化交融的學術環境、靈活的交叉學科培養模式,以及接軌世界的科研資源是她選擇來港深造的原因。她計劃積極參與學校的跨國科研項目、透過獨特的書院制平台拓展國際視野,並通過海外交換計劃接觸全球生命科學前沿成果,為未來在該領域深造奠基。

楊萬宸(廣西壯族自治區,電子工程學)

楊萬宸自幼對電子科技有濃厚的興趣,並多次獲得科技創新獎項及專利認證。他認為中大不僅擁有卓越的師資教學水準與完善的課程設計,亦為他提供鑽研電子工程領域的平台;實驗室開放自由的學術氣氛,更激發他發掘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畢業後,他計劃在世界一流學府深造,並投身於電子科學界為國家作出貢獻。

吳曉涵(山東省,社會科學)

吳曉涵曾獲全國中學生環境保護優秀作文比賽以及全國青少年文化遺產知識大賽全國一等獎,獲中大頒發多元卓越優才獎學金。她也精練鋼琴和中國舞,均考獲十級水平。曉涵認為,中大採用雙語教學,既能強化英語能力,又能保留中文文化的深度,非常適合內地生。未來,曉涵將打好學術基礎,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為營造和諧的中大大家庭貢獻一份力量。

畢文亓(黑龍江省,工商管理學士綜合課程)

畢文亓憑優異高考成績獲得本科入學奬學金。他選擇中大的原因在於其高度實用的商學課程,內容兼具學術與行業經驗;更關鍵的是學院強大的職業支援配套,專業指導、定期的投行專場招聘以及寶貴的實習機會,為他投身投資銀行鋪路。他期待增廣見聞、結交來自不同文化的朋友,追尋理想成為一位從事金融事業的專才。

資料及相片:入學及學生資助處
編輯:蔡卓慧

(資料截至202598日)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