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傳統與現代 人工智能推動傳統中醫藥國際化

中大舉辦「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校長論壇2025

2025年9月9日

中大於7月18日舉辦「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下稱聯盟)校長論壇,匯聚來自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60多個機構、400多位嘉賓,共同探討中醫藥國際化與現代化的藍圖。

出席嘉賓包括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全國政協副主席、中醫藥全產業鏈香港中心理事兼顧問及守創中藥貿易平台理事梁振英先生;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醫務衞生局局長盧寵茂教授;中大校長、聯盟理事長盧煜明教授;中聯辦協調部副部長李玲女士;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公署國際部主任王劍參贊;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帶一路」專員何力治先生;塞爾維亞國家科學、技術發展與創新部助理部長Ivana Vukašinović博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中醫藥發展專員鍾志豪博士,以及各地政府部門代表和各國駐港大使或參贊等。

在「人工智能與傳統中醫藥機遇及挑戰」的圓桌會議上,與會專家分享AI如何推動中藥材生產、標準化診治及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革新

人工智能推動傳統中醫藥創新  進一步面向現代與國際

論壇三場圓桌對談中,人工智能(AI)在中醫藥領域應用的討論尤為矚目。與會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正推動中藥材種植、生產、標準化診治及人才培養等多層面革新。安徽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桂雙英教授分享,該校正打造中藥材生產全流程智能監控平台,持續監察與分析植物及環境參數作智能調控,提升藥材的品質、安全與療效。

在臨床診治層面,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璐教授介紹,該校正數碼化過往中醫專家「望聞問切」及辨證論治之資料,透過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不僅能將傳統技藝轉化為可計算模型,更能結合先進感測技術,打造嶄新健康管理平台,解決長期以來中醫藥學資訊碎片化問題。她並強調,數碼化經典藥方與診治經驗,有助年輕中醫師汲取前人經驗,提升臨床能力。

桂雙英教授補充,該校亦已完成數碼化五百餘冊中醫藥古籍及文獻的工作,為AI學習與技術傳承開啟新途徑;而人工智能助組織臨床經驗、診治標準化及大數據整合,將推動中醫藥進一步國際化和標準化。

左起:翟理祥教授、王璐教授、桂雙英教授、劉富林教授、Sunthon Wongsiri教授及鄭仲煊教授

培育跨專業新世代人才

論壇同時聚焦新世代跨學科人才的培養,王璐教授強調:「我們要培養具備傳統中醫藥知識,同時能駕馭人工智慧技術的跨專科人才」。桂雙英教授呼應此趨勢,並指該校已開設中醫藥與人工智能跨專業課程,積極培訓新型醫療人才。

湖南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劉富林教授在發言中詳細介紹了該校應用電腦科學賦能國家重點學科建設和中醫藥人才培養情況,在原有中醫與資訊學碩士、博士招生的基礎上,今年新開設人工智能與中醫藥的課程。中大(深圳)醫學院院長鄭仲煊教授則分享,該校西醫課程已納入機器學習與人工智能倫理等專題,說「我們致力為大灣區以至全國,培養新一代具人工智能知識的醫生」。鄭教授深信,憑藉國家領先的人臉識別技術與病例大數據庫,將進一步推動中西醫結合智能診斷、精準治療及新藥研發。

泰國宋卡王子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Sunthon Wongsiri教授分享,中醫藥及中西醫協作於泰國醫療體系備受推崇,而該校正運用AI建立中草藥資料庫與診斷模型推動精準醫療,說「我們希望透過人工智能找出各類病人的病徵與治療反應的差異,相信整合這些收集到的大數據將能惠及大眾」。不過,他也提醒,科技應為醫療人員的助力而非替代品,醫者的人文關懷不可或缺。

盧煜明教授期望論壇能夠進一步鼓勵大家為人類健康貢獻力量,盼望透過通力合作,推動中醫藥成為一帶一路未來發展的主要動力

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

盧煜明教授說,中大舉辦這論壇旨在凝聚各地代表推動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為全球健康福祉作出貢獻:「這兩年來,在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其他合作單位的支持下,聯盟成為了推動一帶一路政、校、醫、企單位推進中醫藥發展的協作網絡,配合國家戰略,把傳統中醫藥智慧對外傳播,改善人民健康,以外交合作促進國際人才和技術交流,讓不同國家及地區共同發展。」

梁振英先生感謝聯盟的努力,並喜見論壇圓滿成功

梁振英發表主題演講時表示︰「香港是中國內地和外國之間的超級聯繫人。在中醫藥這個偉大事業走出國門的課題上,我深信香港可以為傳承創新發展作出貢獻,服務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

盧寵茂教授說︰「特區政府將進一步投放資源及推行多項政策措施,持續推動中醫藥的傳承與創新。」

/朱韻斐
攝/曾榮燊及殷志成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