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不平凡的路
梁美芬心向中國法治四十載
2025年7月16日
由大學時期活躍學生會事務、北上唸法律,到後來從政成爲議員,校友梁美芬半生都與香港社會和國家發展緊密相連。她上月獲母校頒授榮譽院士銜,並與《走進中大》分享她的人生故事。
梁美芬是立法會議員,也是香港城市大學法律系教授,自2018年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她對社會的觸覺培養、與政治和中國法律改革的淵源,得由她的中大時代說起。
梁美芬生於基層,在荃灣福來邨長大,以優異成績考入聖保羅男女中學,1982年升讀中大英文系。不久,一門選修科「政治學初基」燃點了她對政治的興趣,翌年出任中大《學生報》副總編輯。而大學三年級在美國的交流生活,種下她活躍學生和社會事務的種子。在美期間,她深受文化衝擊,亦對社會多了批判思考,回到中大後擔任聯合書院學生會會長。她對當時不少大學生崇尚的「四仔主義」(即「屋仔、車仔、老婆仔、BB仔」)不以爲然,也不屑追求時尚名牌的風氣,經常帶領同學討論反思。
自言當年滿懷理想主義的梁美芬笑說:「坦白說,我是瞧不起這些『四仔主義』的想法,覺得大學生不應只是追求這些物質主義。」同時,她也反對大學將四年本科生學制改爲三年,認爲四年教育對學生全人發展更有好處。

在美國狄金森大學做交流生的生活亦改變了她的世界觀。她回港後毅然轉科,主修政治與行政學。她說:「有些人說,一些人出國後會更愛國,我肯定就是這種人。」她實地考察1984年美國總統大選,觀摩選舉制度和宣傳策略;放假期間,她到不同州分和背景的美國家庭作短暫寄宿,認識美國不同階層的人民生活。
「在美國交流期間,我很快出現身分認同的問題。我每次以交換生身份演講,就要代表中國說一些中國的事;我小時曾到內地治病,對廣東家鄉有感情,但我不懂說中國的事情。當時中國經歷過文化大革命,但我不算很熟悉情况。從美回來後,我已經覺得,將來一定要去北京看看。」
1987年中大本科畢業後,梁美芬在鄭赤琰教授鼓勵下,赴中國人民大學修讀法律碩士,放棄了到法國和美國進修的機會。從未踏足北京的她幾乎不假思索,就接受錄取,實踐她的「中國夢」。
「我的經歷告訴我,在冷氣室認識中國是不行的。在美國,我體會到法治的重要,我希望幫助中國建立法治。我也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是我的人生觀。」

在北京,她目睹當地資源匱乏,例如人民大學校方每周僅能爲學生提供一次洗澡機會。她矢志爲國家法治發展作出貢獻。回港後,她加入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系,向在北京的老師提出一個主意:將中國法庭的案例與普通法制式看齊,翻譯成英文,讓外界認識中國司法制度。
「當時人民大學法律學院的新任院長曾憲義是著名法學家,後來是我的博士生導師。我對他說,我的學生說中國沒有法律,因爲沒有案例可讀。他很認同我的建議,說服了時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就開始這個計劃,將中國的判例編錄,他負責中文版,讓我這個年輕學者負責英文版翻譯工作。我發揮了在大學時期學習的組織力,找香港最有名的律師做義工,幫忙審核英文版。」
爲了籌集資金聘請翻譯團隊,梁美芬用上自己的積蓄;作爲一名年輕學者仍要爲生計工作,她需要賣掉自住單位,再游說善心人捐款支持,第一稿花費了二百多萬港元。首部《中國審判案例要覽》英文版(China Law Reports)於1995年面世。這套叢書讓英語世界認識中國司法體系如何在實踐中運作,以及中國法律改革的進展,促進了中國法律研究和法律教育的發展。

這項目的重要延伸是《中國審判案例要覽選譯(1991-2004)》,亦由梁美芬主編英文版,涵蓋了更多法院判決,涉及經濟問題、知識產權、房地産和外國投資者的案件。這套著作系列,同樣成爲本地及海外法律界的重要參考書籍。
「我想和年青人分享我的故事,我的故事大概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來到你就要抓着它。」
梁美芬一直致力幫助香港社會瞭解中國法律問題,研究了內地、香港和臺灣的婚姻、繼承、收養和知識産權法律,以幫助解決涉及兩岸三地的法律案件。中國於2016年宣布「一帶一路」倡議後不久,她便協助成立一帶一路國際研究院,以促進對相關國家法律的理解,並爲「一帶一路」倡議建立爭端解決機制。

放眼未來,梁美芬認爲香港只要認清自己的長處,便能貢獻國家發展。這包括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承建或融資;把握大灣區發展機遇,帶動香港高科技經濟的發展;善用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帶動金融科技化;發展成爲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的中介;以及培育中英雙語人才。
除了政府層面,梁美芬認爲「民間外交」也有工作可做。她最近成立香港對外交流友好協會,促進香港和國際社會交流,民心相通,讓國際認識香港最新情况。

她說:「我們的文化獨特優勢還是存在的。我們要主動邀請外國的朋友,多交流,一起討論和解決香港的問題。」
文:吳卓盈
攝:殷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