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傳學院60載 匯聚五地學者共議新媒體浪潮下教育革新

2025年7月16日

為慶祝創院60載,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本月初一連兩日舉辦「融匯智慧‧共創典範:新聞傳播教育論壇」,邀請了35位來自兩岸四地及新加坡,26所大學的副校長及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等專家聚首一堂,回顧並展望在新科技與媒體環境急轉變下,教育模式的創新與發展。

論壇於七月四日至五日在沙田凱悅酒店舉辦,是新傳學院首次舉辦的大型院長論壇。中大常務副校長潘偉賢教授主禮開幕時,祝賀中大新傳學院於今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高居全球第12位。她回顧學院自創立之初僅有兩名教師及六名學生,經歷數代師生的共同努力,已發展為現時擁有逾400名本科生及超過300名碩士博士生的學院,多年來為香港、國家乃至國際社會培育專業人才與學術研究人員,貢獻卓著。

潘偉賢教授為論壇主禮

學者在論壇上分組討論,聚焦人工智能浪潮下新聞與傳播教育的革新與挑戰。他們指出,雖然社交媒體與自媒體蓬勃發展,以及新聞產業使用人工智能的現況漸趨普遍,傳統媒體於資訊核實的功能仍然難以取代。專家強調,未來教育須持續培養學生在採訪與編輯過程中堅持事實查證、基於事實判斷,並以真相為本的敘事能力。

與會學者建議,應以多元方式裝備學生掌握新媒體技術,並於現有課程中融入相關單元,或開設人工智能與傳播專題課程及研討會。同時,隨傳統紙媒、電視及電台不再是畢業生的唯一出路,專家認為有必要重新檢視必修課程的設計,並拓展更多元的實習渠道,助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累積實戰經驗。學者們續指出,隨着人工智能工具普及,評核方式亦需與時俱進,確保能有效訓練並評估學生理解學術文獻、培養批判思維與獨立判斷的能力。

師資發展方面,有學者提出各院校應制定新科技相關的培訓策略,協助原本具有傳統媒體訓練的教師適應科技變革,同時吸納具跨學科背景又熟悉學院所在地媒體產業生態的新進學者,為教育注入新動力。

朱順慈教授(左)向嘉賓介紹中大新傳學院的課程設計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朱順慈教授表示,學院自1965年創辦以來,已培育逾9,000名畢業生。學院冀透過舉辦跨地域的院長論壇,促進學界對話,精進新聞與傳播的高等教育與研究。

潘教授則強調中大將不斷檢視並更新課程設計,致力培養能掌握新媒體環境、具備批判思維與專業操守的新世代傳播人才。她亦指出,大學重視學生於資訊洪流中堅守求真、慎思明辨及倫理判斷的能力,期望與各地學府共同推動未來新聞與傳播領域持續進步。

新聞與傳播學院60周年院慶的一系列學術活動還包括今年1月舉辦的國際會議「Sustainability and Sustainable Media」以及即將於7月中旬舉辦的研究生會議「未來‧嚮導:新一代傳播學的邊界與想像」。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