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傳創新 籌劃未來

中大第九任校長就職

2025年5月28日

中大邵逸夫堂在5月20日座無虛席,超過700位師生、校友及來自香港、內地及海外機構院校的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歷史時刻——中大第九任校長盧煜明教授就職典禮。

典禮上,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向盧教授頒予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專冊及校長鈐章。莊重的儀式外,典禮也標誌着中大的願景和傳承,以邁進新時代。

科研卓越 與中大淵源深厚

副校長(學生體驗)汪寧笙教授、卓敏中國語言及文學教授何志華教授分別撰寫盧教授的英、中文簡介,並在就職典禮上宣讀,刻劃出一位謙遜而富使命感的傑出科學家形象。

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右)將香港中文大學條例專冊授予盧煜明教授

汪寧笙教授簡介在香港土生土長、與中大同年誕生的盧教授的學術之路,始於他看到研究DNA的先驅——Francis Crick和James Watson的合照,因而激發負笈劍橋大學習醫的志願;到後來在牛津大學做研究,初次接觸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並合著一篇關於PCR污染的開創性論文,刊於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針》。然而盧教授最重要的研究突破,是在中大作出:確定孕婦血液中存在胎兒DNA,為無創產前檢測奠下基礎。他的研究更擴展到移植排斥和多種癌症早期檢測,汪寧笙教授喻之為「腫瘤學的聖杯」。

他說:「這不僅僅是大學領導者的比喻:這是一位高瞻遠矚、富創造力、建設性和解難能力的學者之研究成果。他熟悉三所學院制大學的運作,其中兩所是牛津和劍橋,第三所是我們中大。」

盧教授恩師、現為牛津大學格林坦普頓學院榮休院士的Kenneth Fleming博士(中)出席就職典禮

何教授除了講述盧教授的輝煌事業及成就,也介紹他在科研以外熱衷攝影,及與中大並肩同行多年。盧教授迄今服務中大已達28載,淵源久遠。他嘗言:「我當年選擇中大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因為這個優美的校園。中大地靈人傑,校園如詩如畫。」

何教授深信新任校長將以寧靜致遠的智者心靈、聖明高瞻的廣闊視野、顯赫輝煌的科研成就,帶領中大邁向新的高峰。他指盧教授「在中大告別甲子、謀展新篇的關鍵時刻,決然承擔使命,統領全校師生邁步向前,繼往開來,承傳創新。」

(左起)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女士、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常委及副區長徐建華先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教育科技部部長王偉明博士、盧教授、查教授、香港特別行政區署理醫務衞生局局長李夏茵醫生、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公署聯絡局處長許彬杉先生、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汝津先生

謀展新篇

在就職演說中,盧教授衷心感謝中大社群對其教研事業的支持,及委以校長這個新角色。他讚揚中大前八任校長為大學奠下堅實基礎,並欣見數位前校長蒞臨觀禮。

盧教授強調中大「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中國與西方」的創校使命,並說:「這裏是我的第二個家,在此不斷獲得傑出學者、創新先驅和學生的啟發。」

他表示香港對科技發展的支援持續穩步擴大,助他實現科研願景,也促進中大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影響力不斷發展,包括2007年成立中大深圳研究院,2014年以「一個品牌、兩個校區」的理念,成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中大前校長劉遵義教授(左一)、李國章教授(左二)、金耀基教授(右一)及前校董會主席鄭維健博士(右二)出席典禮並與盧教授及查教授合照

展望未來,盧教授指其首要任務之一是制訂《中大策略計劃2026-2030》,該計劃將提升學生學習經驗、成立中大首家研究生專屬書院、持續邁向國際化及與校友保持密切聯繫。他也寄語年輕一代要以積極正向的態度,勇敢追夢、奮力向前、堅定實踐理想。

「我已準備好為中大勾劃未來發展路向。我期待與大學持份者通力合作,為中大譜寫宏圖,鞏固其優越地位,繼續造福全球。」他總結道:「我殷切期望得到你們的支持,與大家共同踏上創造未來的豐盛之旅。」

來自世界各地知名大學的代表出席就職典禮及隨後的晚宴

新校長就職展現大學的價值與願景。盧教授科研卓越、目光遠大,將引領中大邁進新時代,為世界帶來積極影響。

文:蔡卓慧

分享文章:

歡迎大學同仁向《走進中大》投稿,請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訊新知」的英文字數上限為500字,中文為700字。提交前,請先參考《走進中大》文章的內容及格式。

若提交內容獲採納發表,我們將聯絡投稿人。請注意《走進中大》保留決定是否發表內容及對內容作編輯的權利。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