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欣教授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
25年服務獎
2025年5月14日
眼前的黃念欣教授神態自若,說話不疾不徐,提到她最近獲中大頒發25年長期服務獎,眉宇間迅即流露感觸,說道:「連同在學的歲月,原來我已在中大留下30年足跡。」
早在中學時期,她已屬意升讀中大,說:「中文大學有一種重視理想的氣質,學術氛圍好,我一踏進校園就傾心。」她攻讀碩士和博士時師從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楊鍾基教授,研究香港作家黃碧雲;在崇基學院修讀「大學修學指導」時遇上哲學系陳特教授,學問與人生都得到極大的啟蒙。
多重身份下的平衡與交織
黃教授身兼多項要職: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教授、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文學院副院長(公關及推廣)。而崇基學院院長關美寶教授於2023年夏天邀請她出任副院長時,她暗忖:每天清晨三點半起床工作的院長如此忙碌,仍能夠樹立學術、行政、書院服務齊頭並進的榜樣,自己也要決心一試。

她表示:「人生最美妙的地方在於,各種角色身份並非割裂,而是環環相扣。」作為教師與文學評論人,她矢志研究香港文學獨特之美與精神;而文學院副院長的推廣工作,讓她思考如何讓學術走進公共生活;崇基學院副院長的角色,則讓她體會不同年代與專業的人,如何透過學院而凝聚。回到家庭,她笑言也是環環相扣——丈夫董啟章是小說家,會從作家角度調整她的文學觀點;兒子雖然唸理科,但他的大學經驗也啟發她從另一角度反思大學教育。
情繫香港文學
2016年她接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延續盧瑋鑾教授(小思)、樊善標教授的工作。中心舉辦的「香港文學散步」讓年輕人走訪作家故居、文學地標,如張愛玲小說《傾城之戀》在淺水灣的場景,或盧教授書中記述的文人足跡。「這些地標讓我們看到,香港從不只是商業之都,也是文人匯聚、故事流轉的城市。」
她也提及中大圖書館設立香港文學特藏,珍藏作家手稿、日記與簽名本,讓本土文學的珍貴遺產得以保存與傳承。「每次走進特藏室,都提醒我這座城市有着多麼深厚的底蘊,幾多文化人為她而貢獻了一生。」她正計劃以香港作家葉靈鳳的藏書研究為起點,探索城市藏書與文化身份的關係。


以人文照亮前行
她在崇基積極推動讀書會,來自不同學系的崇基人踴躍參與,讀過《射雕英雄傳》、《銀河鐵道之夜》、《聲律啟蒙》和《論語》等。「我希望人人也可以從閱讀中找到輕鬆的一刻,以及屬於自己的思想火花。」她主持的崇基語文講座與讀書會,鼓勵學生從經典中汲取智慧。例如一同讀《論語》首章「學而時習之」時,她覺得大家真的會一起思考自己在學習、友情與個人修為之中的種種快樂。
黃教授深信,文學能讓人在紛擾的時代尋求領悟,宛如讀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她說:「夜幕星光低垂,平原遼闊;月光在大江上湧動,川流不息。唸完即感到自己在時間長河的渺小,一刻的孤獨或挫折,不必太掛心上。」
她又時常喜歡引用《論語》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認為孔子這句喟歎興味無窮,道出時光如流水,變化無常,卻才是永恒。而逝者如斯,才更應該不捨晝夜,好好把握。人文教育的初心,也應該如此歷久而常新。

文 / 劉婉瑜
攝 / 殷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