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人文學科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Jan Royall女男爵藉教育給予年輕人希望

人工智能席捲人類生活,然而,牛津大學薩默維爾學院院長Jan Royall女男爵深信教育可帶來改變,給予年輕人希望,讓他們從容應對未來的挑戰。她認為,不管世事如何演變,人文學科終是大學教育的基石。應薩院校友、文物館館長姚進莊教授之邀,女男爵於3月22日重臨中大,參與「多元世界中的人才拓展和無邊界合作」小組討論,暢談大學應如何裝備學生,面對多元且變幻莫測的未來。

人文學為一切的基石

一小時的夜話,由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主持,對談者包括牛津大學哲學、政治與經濟課程校友、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和敬文書院院長王淑英教授。

Royall女男爵於2004年獲封上議院終身貴族,其後在2008至2010年成為上議院黨鞭和領袖。由政治到教育,她心繫年輕人發展、高等教育、女性權益、多元共融和民主參與。她於開首坦言:「這世代的年輕人,比前人艱難得多。」三四年前,人工智能仍未成氣候,一晃眼,卻為人類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重大改變。她明言,教育的角色是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讓他們有信心面對未來挑戰。

牛津近年開辦以跨學科視角探討氣候變化的非正式課程,並成立人工智能倫理研究所,女男爵強調人文學是大學教育的精粹:「人文學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教會我們如何思考,如何賞析事物。我們培育許多創新者和企業家,卻始終不忘人文學科的重要性。」

分享使生命圓滿

許正宇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當今社會兩個令人憂慮的趨勢:人們愈發自我,達成共識變得艱難。社交媒體根據用家喜好推送內容,令人們更堅持己見。大眾慣以圖像而非文字傳達信息,更使世界變得單一。

他認為,傳遞深層信息需要深入思考,構思論點時,也需探索不同派別思想。要改善現狀,許正宇稱人們需提升論述和綜合能力,更應慷慨分享。

「我們該用社交媒體促進分享。透過分享,人們可相互學習。這就是為何我們要擁有像中大和牛津這樣的綜合大學:世界要完整,我們不能排除任何一個人。我們應培養對生命擁有這種整全理解的人才。」

精通雙語的專業人才

任教社會學、曾主管入學事務,現為書院院長的王淑英教授長年跟年輕人互動,深明其想法。她帶出書院教育的價值,學生在當中可跟專業人士和不同背景的人交流,拓闊對生活和事業的想像。她認為現今的就業生態變幻不測,年輕人嚮往富有深度的生命體驗,其普遍變弱的語言能力,卻令其心憂。

「我們應訓練學生起碼精通雙語,擁有一定的數理能力。如果他們能操兩種語言,世界會廣闊得多。例如閱讀一本譯成英文的日語小說,如果你通曉英文,透過閱讀,你就能理解東京是怎樣的。

「這些年輕人比我們更具創意,但他們需要掌握基本能力,才能登高望遠。」身為中大首名女性書院院長的王教授諄諄告誡。

世界大同的想像

講者在討論中觸及人工智能,許正宇認為,擁有人類智慧的機械人能為孤獨的老年人帶來慰藉,Royall女男爵則稱機器可釋放人力,讓更多人投身以人為本的行業。她不忘指出:「作為人類,我們需保持自信,不能對人工智能給予的信息照單全收。」

講題中的「無邊界」一語,亦令她心有所感。近年民粹主義興起,各國築起高牆,閉戶自守,排斥難民,她直言這是「危險」舉動,打破國族藩籬,成現時當務之急。

「地緣政治和經濟改變了我們的社會,世界已不僅僅是東西之辨。」她說。「西方不能也不應再主導世界,各國應有均等話語權。我們需檢視國際組織,確保它們不只反映西方,還有東方的需要;不單向北,也向南望。」

在討論尾聲,Royall女男爵寄語人們培養「和而不同」的智慧,指這是人類社會組成的基礎。自言樂觀的她,秉持對教育的信仰:「教育帶來蛻變,但要玉成此事,我們需要給予人們希望。我們要為年輕人帶來希望;不然,事情將異常困難。」

文/Amy Li
攝/San

分享文章:

你有想說的故事嗎?

《走進中大》園地公開,鼓勵大學各部門及成員投稿,分享有意義、富趣味的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職員,歡迎踴躍來稿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

(來稿採用與否,《走進中大》擁有最終決定權,並有權刪改來稿及決定刊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