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創新化為商機

中大舉辦為期三天的博覽會 展示尖端科技

接觸未來

9月21日,康本國際學術園肩摩轂擊,地下大堂擺滿展示板,上面羅列中大眾多創業項目,參展單位的工作人員也興致勃勃地展示最新的研究成果。大堂裏人山人海,訪客在人群中穿梭往來。這個熱鬧場面就是中大第三屆創新日活動,當天陣容鼎盛,政府高層、大學教職員濟濟一堂。

短短演講,引發無限可能

臨近閉幕,創新日舉辦電梯募投大賽。12間初創公司代表匯聚康本園的演講廳,向來自商業和金融界的評審介紹自己的企業和發展大計。參賽者向評審團推介的項目包羅萬有,包括一些針對老年人護理、垃圾分類等迫在眉睫問題的發明。

經過一輪比拼,賽事最終由「頂尖納米醫療有限公司」勝出。這間研發企業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助理教授曾智敏成立,她在募投中表示,很多人往往不願意接受化療,因為他們害怕會有副作用。曾教授接受《走進中大》採訪時解釋,她成立初創,希望能開發新藥物,既能抑制腫瘤,又能減少副作用,並在市面上銷售。曾教授說:「一般醫治癌症的標靶藥,通常針對某一種基因突變,或者是腫瘤的某一特質。我們則是針對有關愛潑斯坦-巴爾病毒的癌症,希望能惠及鼻咽癌等癌症的所有病人。」這種疱疹病毒可導致多發性癌症和淋巴瘤,曾教授因此希望研發出藥物,改善患者健康。

對曾教授來說,這次募投複雜之處,不僅在於相關技術的新穎。她說:「我一聽到要兩分鐘內說完自己的演講,頓時呆了!他們不只要你介紹自己的產品,還要你解釋自己的營商模式、迎合的市場、背後的團隊等。」儘管如此,她善用兩分鐘的時間,闡述頂尖納米的潛力,並在評審團眼中留下深刻印象。

為創新提供出發點

初創公司要在市場立足,需要不少幫助,而中大一間新企業就希望能助他們一臂之力。「中大創新有限公司」(中大創新)為這些公司提供前期資金,希望它們能平穩發展。公司於創新日正式成立,眾多嘉賓在儀式上致辭。中大校董會副主席兼新公司主席陳德霖博士表示,中大創新的潛能令人鼓舞:「隨着中大創新成立,完整的創業生態圈在我們中大的社群中確立,並形成一個創新的框架,涵蓋由研究到創業的整個流程,參與者也能獲得所需資金作為後盾。」

部份董事會成員其後參與小組討論,探討學術機構的創新成果如何能立足市場。不少人指出,香港能為新晉企業家提供大量機會。中大研究與知識轉移服務處主任徐仲鍈教授強調,中大是激發創新的理想之地,而大家都可以從中得益:「我們大學擁有數不盡的聰明人,聰明人做任何事,都會用上聰明的方法。」

實現未來

中大創業日於22 日和23 日舉辦,承接創新日的熱鬧,而大部份參與創新日的初創企業也紛紛留下,繼續參與活動。創業日將焦點放在市場方面,希望向現屆學生展示中大創業的奇才,並以此鼓勵他們繼往開來,在商業世界闖出自己的康莊大道。

「由無變有」

2023 年創業大賽,是當天活動的高潮。幾天后,《走進中大》訪問大賽冠軍「易池新能有限公司」;這間初創企業由中大機械與自動化工程系的盧怡君教授以及王增越博士於2020年底成立。訪問期間,兩位學者都強調他們之間的合作不只於這三年。盧教授說:「我的研究小組已經成立十年了,在此期間,我們一直在鑽研電池性能。」 王博士是盧教授第一位門生,從那時起,他們就一直共同合作,希望解決再生能源電池的難題。 盧教授繼續說:「這些年來,液流電池的領域有很多重要發現,我們的發明就是基於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希望將這些發明,組裝成在現實世界中可應用的產品。」

液流電池是一種化學電池,透過電解質的流動來提供能量。這種電池通常體積較大,易池新能正試圖縮小規模,同時防止它們自我降解。盧教授說:「我們認為,利用多硫化物的液流電池最安全,成本也能降到最低。這兩個樽頸位得以解決,皆因多硫化物非常便宜、資源又多,它的水形態也非常安全。」 兩位創辦人希望這些電池能廣泛普及,但他們也明白循序漸進的重要。故此,他們會先開發一個較大的原型,衡量普羅大眾對這種電池的反應。 儘管如此,兩人都對公司前景非常樂觀。王博士說:「將我們的產品由無變有,已經是技術上最難一關,之後要擴大規模上在工程上並不難。我們可能需要時間和金錢,但這些必需品一到手,隨後的工序也十拿九穩。」

學術界往往給人不食人間煙火的印象,似乎與商界格格不入;但盧教授和王博士認為,雙方差距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大。 盧教授指出,工程學的本身,就是應用科學原理來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創業能鼓勵學生更清楚明白自己提出的解決方案,然後將成果造福社會。 她說:「如果一位工程師有創業抱負,就會懂得如何善用所學知識。」

/ Chamois Chui

分享文章:

你有想說的故事嗎?

《走進中大》園地公開,鼓勵大學各部門及成員投稿,分享有意義、富趣味的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職員,歡迎踴躍來稿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

(來稿採用與否,《走進中大》擁有最終決定權,並有權刪改來稿及決定刊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