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设杨振宁教授吊唁室
2025年10月23日
首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中大博文讲座教授兼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杨振宁教授于10月18日离世,享年103岁。中大师生哀悼杨教授去世,并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为让公众悼念杨教授,中大于大学图书馆内大学校史馆设置吊唁室,让市民前往签署吊唁册及留言,表达对杨教授毕生成就的敬仰与怀念。
杨振宁教授吊唁室开放详情如下:
| 日期: | 由10月23日(星期四)至10月30日(星期四) (公众假期暂停开放) |
| 时间: | 星期一至五 上午9时至晚上8时 星期六 上午9时至下午6时 星期日 中午12时至下午6时 |
| 地点: | 沙田香港中文大学本部大学图书馆 大学校史馆低层 |
| 交通: | 大学为吊唁人士提供穿梭巴士服务,往返港铁大学站(A出口外)及大学图书馆(约20分钟一班) |
| 公众查询: | 3943 8603 |
献花安排:携带鲜花的吊唁人士可于邵逸夫夫人楼天台花园草坪上的杨振宁教授铜像旁摆放鲜花。
物理系亦开设了专页供公众撰文吊唁,读者可到此网页写下悼文。
杨教授生平
杨振宁教授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科学家,对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物理学发展,尤其是粒子和统计物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1954年,杨教授和米尔斯共同提出「非交换规范场论」(即杨米场论),为现代粒子物理学奠定理论基础。他之后与李政道教授因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创华人学者获此殊荣的先河。杨教授自七十年代起多次访问中国,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进展尽一己之力。1997年,杨教授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名誉主任。2003年后,他定居中国,从此往返北京和香港之间。
杨教授与中大结缘于上世纪60年代。自1964年应邀来港演讲后,经常到访中大并参与教研工作,历任荣誉教授、博文讲座教授、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对中大尤其是物理系之科研与教育发展,勋劳卓著。杨教授于1997年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他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奖项、文章、信札、手稿捐赠中大。大学于2002年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并将馆内藏品数码化, 建立「杨振宁学术数据馆在线系统」,开放予公众、学者及研究人员浏览。
自诺贝尔奖后,杨教授的研究屡获荣誉,包括润福德奖(1980)、奥本海默纪念奖(1981)、美国国家科学奖(1986)、富兰克林奖(1993)、鲍尔奖(1994)、爱因斯坦奖(1995)、俄国波哥柳波夫奖(1996)、昂萨格奖(1999)、教皇学术奖(2000)、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2001)、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06),以及求是终身成就奖(2019)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