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四海 交织梦想

欢迎2025年度非本地生

2025年9月19日

中大本年度取录约880名非本地本科新生,他们拥有丰富多元的学历背景,以各种国际或当地认可的成绩报考中大,如IB、SAT、GCE A-Level、台湾学测、内地高考等,成绩非常优异。

非本地生除来自内地、澳门及台湾外,还有来自澳洲、阿塞拜疆、孟加拉、加拿大、埃及、埃塞俄比亚、德国、印度、印尼、日本、约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马来西亚、蒙古国、尼泊尔、纽西兰、菲律宾、葡萄牙、俄罗斯、新加坡、南韩、泰国、美国、乌兹别克、越南等27个国家及地区。其中17名学生获香港特区政府颁发一带一路奖学金。

透过内地「全国统一招生计划」,中大在内地31个省市和自治区共招收了405名优秀高考生。他们来自不同省份城市,远至黑龙江佳木斯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新生中不乏多才多艺特长生,例如在奥林匹克竞赛及全国及省级各科竞赛获奖,涵盖科普科幻作文、地理科普知识及创新实验、机器人、电子资讯创新、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内地生中有30位少数民族学生。众新生文化、背景各异,令中大校园面貌更丰富多元。

非本地

Omar Elfazary(埃及,计算机科学与工程)

获得一带一路奬学金主修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的Omar自幼对科技、程式设计与解决难题充满热忱。高中毕业后,他特意利用一年时间完成多个编程专案,并深入钻研人工智能领域。他认为中大不仅位居亚洲顶尖学府之列,更具多元包容的社群氛围,是理想的求学环境。此外,Omar衷心感谢中大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他期待积极参与乒乓球、游泳等社团活动,全面融入校园生活。毕业后,他盼望投身软件开发或人工智能相关领域。

Sharmin(孟加拉,理学)

Sharmin在阿曼完成高中学业,并以全校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中大最吸引她的是理学课程历史悠久、先进完备的教育设施、强大的校友网络及丰富的实习机会。她欣赏中大纯朴的学风,认为中大能提供优质及全面的课程,而在跨洋申请的过程中,她更感受到教职员友善的态度。她期待透过住宿的群体生活学习自立,并在丰富多元的大学氛围中结交同道、体验成长。

Dawitsamuel Habtamu Workineh(埃塞俄比亚,香港中文大学 – 清华大学经济学本科双学位)

Dawit选择来港升学是因为他相信香港的多元文化环境有助他拓展全球视野。他期望从香港这国际枢纽中汲取养分,并在双学位课程中深化对跨文化沟通的探索。他期待在优美的校园中静心阅读、登山慢跑。毕业后,Dawit希望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推动建设更加公平、包容的全球社会。

Siilen Tsendjav(蒙古国,环球商业学)

Siilen对人际关系、多元文化与浩瀚宇宙充满探求的热情。她热爱足球、排球等户外运动,也倾心于艺术创作。选择中大,是因为这里融汇卓越学术与全人培育的环境,尤其是独特的书院制度,强调师生互动与个人成长,为她提供了理想的发展平台。Siilen计划积极参与学生组织与校内体育活动,期待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交流及切磋,在尝试与突破中积累珍贵的经验。

内地生

钟易菲(西藏自治区,生物科技、创业与医疗管理)

钟易菲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获颁全额奖学金入读中大。她自幼对生命科学感兴趣,高中阶段常参与相关活动,曾多次获校内奖项。她希望能多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扩展自己的视野,把握大湾区发展机遇。中大多元文化交融的学术环境、灵活的交叉学科培养模式,以及接轨世界的科研资源是她选择来港深造的原因。她计划积极参与学校的跨国科研项目、透过独特的书院制平台拓展国际视野,并通过海外交换计划接触全球生命科学前沿成果,为未来在该领域深造奠基。

杨万宸(广西壮族自治区,电子工程学)

杨万宸自幼对电子科技有浓厚的兴趣,并多次获得科技创新奖项及专利认证。他认为中大不仅拥有卓越的师资教学水准与完善的课程设计,亦为他提供钻研电子工程领域的平台;实验室开放自由的学术气氛,更激发他发掘感兴趣的研究方向。毕业后,他计划在世界一流学府深造,并投身于电子科学界为国家作出贡献。

吴晓涵(山东省,社会科学)

吴晓涵曾获全国中学生环境保护优秀作文比赛以及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全国一等奖,获中大颁发多元卓越优才奖学金。她也精练钢琴和中国舞,均考获十级水平。晓涵认为,中大采用双语教学,既能强化英语能力,又能保留中文文化的深度,非常适合内地生。未来,晓涵将打好学术基础,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营造和谐的中大大家庭贡献一份力量。

毕文亓(黑龙江省,工商管理学士综合课程)

毕文亓凭优异高考成绩获得本科入学奬学金。他选择中大的原因在于其高度实用的商学课程,内容兼具学术与行业经验;更关键的是学院强大的职业支援配套,专业指导、定期的投行专场招聘以及宝贵的实习机会,为他投身投资银行铺路。他期待增广见闻、结交来自不同文化的朋友,追寻理想成为一位从事金融事业的专才。

资料及相片:入学及学生资助处
编辑:蔡卓慧

(资料截至202598日)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