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传统与现代 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中医药国际化

中大举办「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校长论坛2025

2025年9月9日

中大于7月18日举办「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下称联盟)校长论坛,汇聚来自中国内地及港澳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60多个机构、400多位嘉宾,共同探讨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蓝图。

出席嘉宾包括中大校董会主席查逸超教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医药全产业链香港中心理事兼顾问及守创中药贸易平台理事梁振英先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医务卫生局局长卢宠茂教授;中大校长、联盟理事长卢煜明教授;中联办协调部副部长李玲女士;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公署国际部主任王剑参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带一路」专员何力治先生;塞尔维亚国家科学、技术发展与创新部助理部长Ivana Vukašinović博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医药发展专员钟志豪博士,以及各地政府部门代表和各国驻港大使或参赞等。

在「人工智能与传统中医药机遇及挑战」的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分享AI如何推动中药材生产、标准化诊治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革新

人工智能推动传统中医药创新 进一步面向现代与国际

论坛三场圆桌对谈中,人工智能(AI)在中医药领域应用的讨论尤为瞩目。与会学者认为,人工智能正推动中药材种植、生产、标准化诊治及人才培养等多层面革新。安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桂双英教授分享,该校正打造中药材生产全流程智能监控平台,持续监察与分析植物及环境参数作智能调控,提升药材的品质、安全与疗效。

在临床诊治层面,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王璐教授介绍,该校正数码化过往中医专家「望闻问切」及辨证论治之资料,透过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不仅能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计算模型,更能结合先进感测技术,打造崭新健康管理平台,解决长期以来中医药学资讯碎片化问题。她并强调,数码化经典药方与诊治经验,有助年轻中医师汲取前人经验,提升临床能力。

桂双英教授补充,该校亦已完成数码化五百余册中医药古籍及文献的工作,为AI学习与技术传承开启新途径;而人工智能助组织临床经验、诊治标准化及大数据整合,将推动中医药进一步国际化和标准化。

左起:翟理祥教授、王璐教授、桂双英教授、刘富林教授、Sunthon Wongsiri教授及郑仲煊教授

培育跨专业新世代人才

论坛同时聚焦新世代跨学科人才的培养,王璐教授强调:「我们要培养具备传统中医药知识,同时能驾驭人工智慧技术的跨专科人才」。桂双英教授呼应此趋势,并指该校已开设中医药与人工智能跨专业课程,积极培训新型医疗人才。

湖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富林教授在发言中详细介绍了该校应用电脑科学赋能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中医药人才培养情况,在原有中医与资讯学硕士、博士招生的基础上,今年新开设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课程。中大(深圳)医学院院长郑仲煊教授则分享,该校西医课程已纳入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伦理等专题,说「我们致力为大湾区以至全国,培养新一代具人工智能知识的医生」。郑教授深信,凭借国家领先的人脸识别技术与病例大数据库,将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智能诊断、精准治疗及新药研发。

泰国宋卡王子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Sunthon Wongsiri教授分享,中医药及中西医协作于泰国医疗体系备受推崇,而该校正运用AI建立中草药资料库与诊断模型推动精准医疗,说「我们希望透过人工智能找出各类病人的病征与治疗反应的差异,相信整合这些收集到的大数据将能惠及大众」。不过,他也提醒,科技应为医疗人员的助力而非替代品,医者的人文关怀不可或缺。

卢煜明教授期望论坛能够进一步鼓励大家为人类健康贡献力量,盼望透过通力合作,推动中医药成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

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卢煜明教授说,中大举办这论坛旨在凝聚各地代表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为全球健康福祉作出贡献:「这两年来,在中央政府、特区政府以及其他合作单位的支持下,联盟成为了推动一带一路政、校、医、企单位推进中医药发展的协作网络,配合国家战略,把传统中医药智慧对外传播,改善人民健康,以外交合作促进国际人才和技术交流,让不同国家及地区共同发展。」

梁振英先生感谢联盟的努力,并喜见论坛圆满成功

梁振英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香港是中国内地和外国之间的超级联系人。在中医药这个伟大事业走出国门的课题上,我深信香港可以为传承创新发展作出贡献,服务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民。」

卢宠茂教授说︰「特区政府将进一步投放资源及推行多项政策措施,持续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文/朱韵斐
摄/曾荣燊及殷志成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