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燃眉之急

中大教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躬逢其盛

去年11月,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又称COP28)在阿联酋开幕,全球各地代表云集杜拜世博城,展开为期两周的谈判,希望建立框架以解决气候变化产生的问题。中大理学院地球与环境科学课程副教授戴沛权,以及可持续发展总监杨诗诗女士亦有参与会议。

作为香港地球之友董事会成员,戴教授获邀以观察员身份跟随国家代表团出席COP28。他接受《走进中大》访问时表示,自己除了在谈判会场观察各国代表商讨气候变化对策,也参加了众多周边活动,尤其是有关农业、林业和粮食系统的会议和论坛。教授说,自己素来热衷于这些议题,「那里的气氛比一般学术会议更炽热,政府部门、工商界、非牟利团体、学界云集,讨论了不同方法,去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

2023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席贾比尔博士于会场发言

科学家的得着

戴教授在COP28东奔西走,在杜拜的一星期过得既忙碌又充实。他说自己在大会「戴上了不同帽子」,不仅身为科学家出席会议,也不忘自己倡议者和教育家的身份。教授专门研究农业、林业与粮食系统和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密切关系,他因此参加许多周边会议,以了解这些领域的最新发展。这位学者说:「会议里面,大家一方面谈论如何改良农业生产模式与膳食习惯,以及修复生态系统,来寻找本于自然,并且顾及社会各界的缓减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也探讨了如何建立具韧性的粮食系统,帮助发展中地区适应愈发频繁的极端天气。」

COP28大会上,接近160个国家签署了《关于可持续农业、韧性粮食系统及气候行动的阿联酋宣言》,签署国同意将农业和粮食系统置于气候行动核心,戴教授为此感到鼓舞。但他强调:「在这份《阿联酋共识》协议文件,『粮食』一词仅仅出现六次,也没有定下粮食系统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可见各国针对农业的气候行动仍然举步维艰。粮食系统的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三成以上;我们若不积极缓减,就不可能达成《巴黎协议》所订立的目标。」他认为,农业和粮食系统首次成为大会其中一个核心议题,值得高兴,但他期望各国能在未来峰会,就农业减排建立更积极和具体的目标。

者的鼓舞

戴教授也受邀以讲者身分出席中国角的边会论坛,讨论香港在推动绿色未来及可持续发展所担任的角色,并就中国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发表独到见解。2015年,各国签订《巴黎协议》,希望将全球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1.5℃之内,戴教授的汇报重点提及国家如何履行这个目标,并致力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教授亦强调,香港是「气候融资」的重要枢纽,能协助世界各地发展不同项目,应对气候变化所产生的问题,并帮助各国过渡至碳中和。「香港的绿色可持续金融发展非常迅速,单是绿色债券已经筹集到超过200亿美元,具优势成为亚太区绿色企业和项目首选的融资平台。不同渠道汇聚的资金,可以用于能源及粮食系统转型的工程,以及帮助发展中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戴教授获邀在中国角的边会论坛发表报告

联合国每次举办气候变化大会,都会受到冷嘲热讽,缘因外界媒体经常大肆报导各国发表的宏大宣言,最终却只换来微不足道的进展,外间不免认为COP这类会议只是空谈,无法带来真正改变。对此,戴教授不敢苟同:「这个大会,基本上就是为整个世界的气候行动定调,这非常重要。」说到这一点,他眉飞色舞:「如果只作出负面批评,人们自然会气馁;但是如果你定调是正面的,既积极检讨有待改进的地方,也强调各界努力的成果,那么大家会更受鼓舞,更愿意合力找出解决办法。」

戴教授又认为,杜拜这次峰会,让世界向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迈进一大步。经过多番热烈讨论,参与COP28的国家代表最终同意「实现能源系统转型,逐步远离化石燃料」,并希望「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教授说,官方协议文件首次将矛头直指化石燃料,意味重大:「我们作为科学家,都知道要逐步从化石燃料转型至可再生能源,才会有机会达到《巴黎协议》的目标。今年终于写明这一点,意味全球各界都知道,我们要朝着一个没有化石燃料的未来进发。」

杨女士于杜拜会场与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合照

教育家的憧憬

中大的研究一直着重解决气候变化问题,校园亦致力于2038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大可持续发展总监杨诗诗女士认为,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对中大等国际级大学意义重大。她表示:「大学在气候变化工作上很有号召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让各学府带头推动政策优化,担任领导角色,促进知识交流和链接,秉持气候中和的全球目标。」戴教授的最大得着,则是要彻底改变现时教授气候变化的方式。不少教师将现时情况描绘成生死关头,提醒年轻一代问题不容忽视,但教授说:「这有机会适得其反,你这样描述,现今的学生可能会想:『这问题又不是我造成的,情况也没救了,我不理啦』。我们反而需要更多正面例子,世界各地有很多在地的组织、农民和政府,他们正不断努力,为气候变化出谋献策。」

戴教授的一席话,跟他对气候变化大会等会议的信念息息相关。「这些正面例子是要用来定调,让大家都知道,我们不是死路一条,可以协助扭转局面。」他说:「我觉得,教育最重要的事,就是给予学生及公众希望。」

文/Chamois Chui
图片由戴沛权教授及杨诗诗女士提供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