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而不漏

法律学院教授Steven Gallagher推出新著作 探讨数码科技与法律世界的联系

中大法律学院教授Steven Gallagher扫视办公室四周,眼前尽是书本、论文、林林总总的纪念品。这些实体对象,见证他在中大十六年教学生涯,也表明他某种执着。他瞄一瞄房间里的计算机,然后说:「我不太喜欢科技,甚至有点恐惧。」

但正是这种戒心,促使Gallagher教授下笔,解释自己的专业如何与科技交集。其别树一帜的著作《数码科技与法律》(Digital Technology and Law) 于今年年初出版,细说两者如何相辅相成,也详细阐明科技如何深深影响法律界,以至整个社会。

「我自己也需要探究」

Gallagher教授初次接触书中议题,源于他教授的艺术品与古董法课程。2021年,艺术家Beeple的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被制成非同质化代币,即NFT,并以6900万美金天价出售。这则新闻令师生们啧啧称奇,Gallagher教授的学生随即向他寻求解释。「我只好从实招来:『我不知道这NFT为何方神圣,我自己也需要探究。不如我们一起努力找答案吧。』于是我们开始寻找NFT、区块链等东西的定义。这次经验令我领悟,我作为财产法教师,应该认真思考『这些东西也算是财产吗?社会又应该如何处理?』」

教授于是开始留意这个课题,探究科技对法律的影响。他发现,数码科技影响深远,而随着越来越多法律和金融服务数码化,掌握这些新技术成为当务之急。他认为,科技为社会各界带来改变,而法律界更是首当其冲。「在不久的将来,你不懂科技,就做不成律师。你若在法律界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领域,总会碰到科技。」

现实生活中,数码科技和法律常有交集。科技的应用,会衍生人工智能、知识产权等议题,令各种法律问题变得复杂。教授希望担当领航员,通过《数码科技与法律》一书,带领法律和科技专家走进这陌生领域。他在书中写道,科技专家需要认识法律,以了解潜在的责任;律师也需要对科技略知一二,甚至要学习如何写计算机程序。

深入浅出

Gallagher教授的新书解释了许多数码世界的新术语和概念,无论是区别仿真和数码信号之间的分别,抑或是定义区块链领域常见的「共识机制」(consensus mechanism),书中也有触及。教授强调,虽然学术界已有许多书籍和论文讨论类似议题,但这些文献充斥着专业用语,读者需要不少内行知识,外行人容易望而生畏。《数码科技与法律》一书深入浅出,让读者慢慢了解瞬息万变的新世界。

教授明白,数码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界的用语可能让人无所适从。「讨论科技和法律时,最大困难在于科技专家和律师都有专用的术语,成为互相了解的绊脚石。我探究这些科技时,每天都遇上新词,每天都要问『甚么是智能合约?』等问题。」教授不希望自己的著作也堕入同样陷阱,因此邀请了法律界以及行外的友人和同事审阅。他坦言,这些友好的宝贵见解,让他写出一本显浅易明的书,向初次涉猎这类课题的读者介绍科技和法律世界潜藏的风险和回报。

有机遇也有风险

为说清楚科技带来的影响,Gallagher教授剖析不同案例,希望探讨这些新类型财产与现有法律的冲突,相关法律随后如何得到阐释和调整。总括而言,他认为香港现行的普通法体系已足以处理这类案例,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法律永不能赶上每个科技发展,但往往一轮担忧过后,不难发现法律已能应付大多数问题,这在行使普通法的区域特别明显。」他接受《走进中大》访问时补充,香港社会持续信赖和行使普通法,确保数码资产交易平台受到充分监管,相关部门因此比较放心。

总括而言,教授认为现今的律师若想出人头地,就应紧贴科技发展。「我认为这些进展,为我的学生提供大好机会。到头来,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总会有些地方出岔子,到时就会牵涉许多诉讼。当然,我只希望大家平安无事,但祸从天降的时候,只有了解科技的律师,才能为客户提供忠告。」

说到这里,他不禁苦笑。「很多人厌恶律师,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经常从祸中得益。」但无可否认,Gallagher教授的话反映了一个趋势,而他的学生也明白科技进步与他们息息相关。近年,有不少法律学院的选修科都探讨法律如何与科技交集,而且这些选修科也经常名额爆满。教授说:「香港的学生脚踏实地,他们留意到某些行业慢慢数码化,明白这是大势所趋。展望将来,对这个议题感兴趣的学生,只会有增无减。」

Chamois Chui
Matthew Wu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