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海墨林 再现风华

黄氏家族传世珍品亮相中大文物馆

2025年10月6日

广州荔枝湾自明清以来已是艺文昌盛之地,当中一座建于河畔的庭园住宅「小画舫斋」,由黄氏家族于1902年筑成,收藏了大量书画古籍。二十世纪初中国局势动荡,「小画舫斋」成为了当时广东文人雅士聚集之重地,让文化历史得以承传。

蒙后人慷慨捐赠,中大文物馆现呈献「岭海墨林——黄氏家族百年珍藏」特别展览,展出黄氏家族珍藏,彰显其化私为公的精神及对社会的贡献。

黄氏家族成员代表黄匡济9月8日出席展览的开幕典礼,他致辞时说:「这批书画收藏始于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后来迁移到香港……我们家族荣幸能将这些珍品捐赠予中大文物馆。」他表示,这些艺术品在旧居阁楼里尘封多年,如今得以重建天日,他深感欣慰。

是次展览获利希慎基金和中央美术学院支持,展出超过100套珍品,参观者可以从展览中了解传统中国艺术及书画于明清时期的发展,以及广东文人精英的收藏品味。

黄秉章1927年6月于剑桥大学Jesus College拍摄毕业照

黄氏家族始于广东人黄亚福到南洋谋生、发家致富。他对传统和西方教育均持开放态度,长子黄兆南返回中国接受传统诗文教育,三子兆镇赴牛津大学读书,是晚清首批赴英留学的华人青年之一。

二人都钟情艺术,热衷于收藏中国传统艺术精品。自1902年至1940年代,黄家在广州的大宅小画舫斋逐渐成为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时值中国政局动荡,这座庭园却成为广东重要的文化地标,使晚清至民初期间广东的历史和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

黄秉章受叔父黄兆镇启发,将家族珍藏完整保存下来。他1997年逝世后,子女们分批把家藏赠予中大文物馆。

宋版孤本古籍《左氏摘奇》
左氏摘奇
胡元质编
宋干道九年(1173)胡元质姑孰郡斋刻本
框高22.3厘米 宽15.5厘米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黄兆南和黄兆镇兄弟承接广东商绅的藏书风气,成为当地知名的古籍收藏家。在这些收藏中,《左氏摘奇》为宋代刻本,是全国仅见的孤本,价值非凡,中大文物馆正考虑申请将其列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黄氏家族的收藏中也包含清初正统派画家的作品,吴历的《凤阿山房图》是其中之一。此作品描绘明遗民侯大年理想中的隐居之所,吴历以细腻的笔触营造空间感,结构紧密,把树、石和山径等细节表露无遗。

吴历(1632–1718)《凤阿山房图》
约1684至1710年
册页
纸本水墨设色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是次展览的另一精选作品是八大山人的《临二王帖》。八大山人是明宗室后裔,对书画艺术的态度颇受后人关注。此作品展现了他对古代书圣王羲之、王献之法帖的深入研习,对文物馆来说是在以往书法史研究中从未见过的新材料。

八大山人(1626–1705)《临二王帖》
无纪年
手卷
纸本水墨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感谢黄氏家族托付世代珍藏,并承诺将好好保存、研究及推广这些藏品,让公众欣赏并达致教育目的。同时,文物馆也出版了《岭海墨林——黄氏家族百年珍藏》展览图录,附有藏品说明及专文,探讨作品背后的艺术、历史及文化意义。图录现于文物馆书店和网店有售。

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中)、黄匡济先生(左三)、利希慎基金总裁何宗慈女士(右二)、中大文物馆馆长姚进庄教授(右一)及其他主礼嘉宾出席展览开幕典礼

文:郑可祺
图片由中大文物馆提供

「岭海墨林——黄氏家族百年珍藏」展览

  • 展览日期:由即日起至2026年3月22日
  • 展览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 第一期:即日起至10月19日
    中大文物馆罗桂祥阁利孝和陆雁群伉俪展览厅及展厅四
  • 第二期:2025年10月20日至2026年3月22日
    中大文物馆展厅四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