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启航

中大跨界协作让资源匮乏幼儿展翅翱翔

2025年10月23日

《走进中大》走访中大四个获选香港研究及资助局(研资局)202526年度「卓越学科领域计划」及「主题研究计划」的研究项目,此为报道系列之一。

无论是居于香港劏房的儿童,还是国内富裕城市的贫困儿童或农村的留守儿童,都可能因缺乏高质量的人际互动及神经刺激,错失脑部发育的关键黄金期,影响语言、认知和社交情感发展。中大学者黄俊文教授(上图左)与陈思教授(右)正在推展创新项目「运用科技与生物数据推动中国低资源环境儿童的早期发展」,将踏足香港和国内不同地区,尝试与跨学科专家及公益组织连手扭转局面。

中大何鸿燊认知神经科学教授黄教授指出,在资源匮乏的儿童当中,有45%有机会出现发育迟缓,他们并非天生有特殊学习需要,而是缺少与照顾者有质素的互动。中国许多儿童从「起跑线」就落后,影响升学及就业选择,也削弱了国家的人力资本。中大的创新研究支持0至3岁幼儿及其照顾者,透过微信小程序传送指导材料,通过低成本神经测试和人工智能提供个人化的训练,团队更会亲赴当地,培训导师为照顾者提供小组指导。

研究团队利用微信小程序提供在线课程,指导照顾者与孩子互动(受访者提供)

黄教授解释说:「最有效的方案是由合资格治疗师或老师提供一对一的指导,但成本高昂,难以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大规模推行。」团队于是研开发在线平台,摄录简单的游戏或讲故事短片训练照顾者在家与孩子互动。他说:「照顾者与幼童玩耍的力量不容小觑,孩子在玩游戏的时候,会自然提升语言和认知发展。」

此项目最终将会涵盖一万名儿童,首年试点一千名,包括香港低收入及中产对照家庭,以及内地四川达州、新疆阿克苏、云南德宏、甘肃、吉林、重庆及北京的低资源地区。

团队其中一个重点项目是推动阅读。左图的广西祖母以壮语为孙儿朗读故事;右图是云南的小型儿童图书馆(受访者提供)

项目另一特点是利用生物数据精准分配资源。团队将透过脑电图(EEG)工具收集儿童的神经数据,也纪录其行为数据以及家庭社会经济信息,建立一个大型数据库。通过人工智能(AI)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预测幼儿的认知及语言发展,若EEG显示语音反应弱,即加强干预。「这就像为每个孩子打造一个『数字孪生脑』,我们可以预测他们的发展轨迹,确保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不仅节省成本,还能让干预更精准——例如,AI可能从脑电图中发现潜在的发展风险,然后推荐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低成本脑电图(EEG)神经检测工具,重量仅145克,长宽皆为6公分(左图),以及正在接受检测的儿童(受访者提供)

项目将研究神经可塑性——即大脑在早期如何通过刺激重塑自身。通过追踪儿童的发展变化,团队希望回答一些基础科学问题:为什么某些干预在特定环境下更有效?这些答案将为未来的教育和社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创新的跨学科协奏

研资局「卓越学科领域计划」评审委员会认为,黄教授团队的项目可望成为极具原创性的研究,特此批准为期一年的资助,总额达1,000万港元,为连续五年的大型研究奠下基础。该团队由认知神经学家、语言学家及早期教育学家带领,与经济学、儿科医学、神经科学及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的顶尖专家合作。

陈思教授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提供专业培训(受访者提供)

黄教授专注于识别语言和认知个别差异的文化和生物基础研究。他现为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教授兼大脑与认知研究所创所所长,致力与跨学科研究团队协力为发展障碍儿童制定个人化治疗方案。其研究硕果累累,曾获第48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陪审团祝贺金奖、2021年古根汉基金奖等。

来自教育心理系的陈教授也是大脑与认知研究成员,她亦担任此卓越领域计划的共同首席研究员,同时兼任美国哈佛大学中国农村学前教育研究实验室共同首席研究员,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爱阅公益基金会、陈一丹基金会等公益机构合作开展中国农村儿童发展研究超过10年。

黄俊文教授(左)及其团队到贵州地扪侗族村考察及研究,藉此了解语言演化和音乐的关系(受访者提供)

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0-3岁幼儿发展研究

自2004年启动「村村通宽带」工程以来,中国持续推进农村网络建设。截至2025年2月底,行政村及贫困村光纤宽带覆盖率提升至98%以上,为团队深入农村开展研究提供了强大助力。

陈教授早前开展研究和评估内地「一村一园」项目,为三万名偏远贫困村落3至6岁儿童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免费学前教育,为本次聚焦0至3岁幼儿发展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她强调,教学内容需贴近生活,方言配音尤为关键。团队开发的微信小程序支持多种地方方言,例如粤语和四川话,结合AI辅助翻译及唇形识别技术,方便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使用。为激励用户持续学习与幼儿互动,系统融入「打卡」机制及贴纸奖励。

她介绍说:「家长每天仅需5至15分钟,通过微信小程序观看类似抖音的短视频,学习互动游戏及故事分享技巧。」过去经验表明,图画书干预性价比最高,家长若能提出开放式问题,亲子沟通质量将显著提升。

陈思教授(站立者)与一名研究员在新疆阿克苏市一间妇幼保健中心,为一名儿童进行脑电图示范(受访者提供)

黄教授指出,开展一项精密且大规模的研究充满挑战,其中需确保每位研究员接受标准化培训,并在全国城乡走访研究时维持高质量。他阐述道:「我们建立了严谨的评估系统,包括影片审核、反复训练,并定期召开会议检视研究质量。」与家长建立互信至关重要。部分家长担忧EEG检测可能影响幼儿脑部发育,团队会亲自示范EEG检测以证明安全性,并邀请当地合作伙伴协助说服家长。

团队将邀请中大的经济学家计算研究的成本效益,评估干预对家庭收入的影响。「这不仅是教育介入,更是社会投资,」陈教授强调。研究项目完成后,团队会考虑扩展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黄教授总结:「我们做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起点。」

文/ 刘婉瑜
摄/ 邱鸿基

分享文章:

欢迎大学同仁向《走进中大》投稿,请提交至 enews_reply@cuhk.edu.hk 。「快讯新知」的英文字数上限为500字,中文为700字。提交前,请先参考《走进中大》文章的内容及格式。

若提交内容获采纳发表,我们将联络投稿人。请注意《走进中大》保留决定是否发表内容及对内容作编辑的权利。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