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念欣教授
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
25年服务奖
2025年5月14日
眼前的黄念欣教授神态自若,说话不疾不徐,提到她最近获中大颁发25年长期服务奖,眉宇间迅即流露感触,说道:「连同在学的岁月,原来我已在中大留下30年足迹。」
早在中学时期,她已属意升读中大,说:「中文大学有一种重视理想的气质,学术氛围好,我一踏进校园就倾心。」她攻读硕士和博士时师从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杨钟基教授,研究香港作家黄碧云;在崇基学院修读「大学修学指导」时遇上哲学系陈特教授,学问与人生都得到极大的启蒙。
多重身份下的平衡与交织
黄教授身兼多项要职: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公关及推广)。而崇基学院院长关美宝教授于2023年夏天邀请她出任副院长时, 她暗忖:每天清晨三点半起床工作的院长如此忙碌,仍能够树立学术、行政、书院服务齐头并进的榜样,自己也要决心一试。

她表示:「人生最美妙的地方在于,各种角色身份并非割裂,而是环环相扣。」作为教师与文学评论人,她矢志研究香港文学独特之美与精神;而文学院副院长的推广工作,让她思考如何让学术走进公共生活;崇基学院副院长的角色,则让她体会不同年代与专业的人,如何透过学院而凝聚。回到家庭,她笑言也是环环相扣——丈夫董启章是小说家,会从作家角度调整她的文学观点;儿子虽然念理科,但他的大学经验也启发她从另一角度反思大学教育。
情系香港文学
2016年她接任香港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延续卢玮銮教授(小思)、樊善标教授的工作。中心举办的「香港文学散步」让年轻人走访作家故居、文学地标,如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在浅水湾的场景,或卢教授书中记述的文人足迹。「这些地标让我们看到,香港从不只是商业之都,也是文人汇聚、故事流转的城市。」
她也提及中大图书馆设立香港文学特藏,珍藏作家手稿、日记与签名本,让本土文学的珍贵遗产得以保存与传承。「每次走进特藏室,都提醒我这座城市有着多么深厚的底蕴,几多文化人为她而贡献了一生。」她正计划以香港作家叶灵凤的藏书研究为起点,探索城市藏书与文化身份的关系。


以人文照亮前行
她在崇基积极推动读书会,来自不同学系的崇基人踊跃参与,读过《射雕英雄传》、《银河铁道之夜》、《声律启蒙》和《论语》等。「我希望人人也可以从阅读中找到轻松的一刻,以及属于自己的思想火花。」她主持的崇基语文讲座与读书会,鼓励学生从经典中汲取智慧。例如一同读《论语》首章「学而时习之」时,她觉得大家真的会一起思考自己在学习、友情与个人修为之中的种种快乐。
黄教授深信,文学能让人在纷扰的时代寻求领悟,宛如读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她说:「夜幕星光低垂,平原辽阔;月光在大江上涌动,川流不息。念完即感到自己在时间长河的渺小,一刻的孤独或挫折,不必太挂心上。」
她又时常喜欢引用《论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认为孔子这句喟叹兴味无穷,道出时光如流水,变化无常,却才是永恒。而逝者如斯,才更应该不舍昼夜,好好把握。人文教育的初心,也应该如此历久而常新。

文 / 刘婉瑜
摄 / 殷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