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4日

欢迎阅览第六十四期《走进中大》。

过去数星期,中大继续加强内地合作,并在不同领域向本地及更广泛地区展示我们的卓越成就。上月底,我很高兴率领大学主管人员代表团访问北京。行程首日,我们参加了由北京校友举办的晚宴。中大在内地设有13个校友组织,当中有四个位于北京。这次晚宴令我期待已久,让我有机会与驻京校友聚首一堂,亲自感谢他们多年来不遗余力地支持母校发展,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光发亮,让中大教育的影响力超越地域国界。

为期四天的行程中,我们参与了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包括拜访国家教育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先生及其他教育部代表交流会面,汇报中大的最新发展,并就中大如何有效地配合国家颁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交换意见。规划纲要为国家未来十年的教育发展勾划蓝图,中大承诺继续努力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为国家发展注入动力。访京期间,我们亦很高兴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郑伟源先生会面,共建联系。

由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右六)率领的主管人员代表团拜访国家教育部,与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港澳台办公室主任杨丹先生(左六)及其他教育部代表交流会面。
中大代表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郑伟源先生(中)会面。

我们亦把握机会与中大其他策略伙伴会面,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外交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多年来,每个单位对中大各项工作给予强而有力的支持,让大学能够通过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为国家作出贡献。我很高兴能与这些长期合作伙伴进行建设性的对话,一起探索合作空间,共谋发展。期待我们的合作在未来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中大代表团访京期间与多个策略伙伴会面,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及中国科学院。

我亦有幸与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的校长会面。数十年来,这两所优秀学府一直与中大紧密合作,通过教育、研究和创新,共同为国家发展出一分力。诚盼中大与友校能在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上更进一步,发挥各自所长,建设强大的教育体系,助力国家实践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愿景。

中大与北京大学续签校际合作协议。
中大校长卢煜明教授(右)与清华大学校长李路明教授会面。

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2025

一年一度的「泰晤士报亚洲高等教育奖」表扬亚洲区内最具创意及具有卓越贡献的高等教育成就。本年度,中大建筑学院钟宏亮教授领导的「梅子林复育计划:通过协作修复推动可持续地方营造的乡村振兴原型」项目,荣获「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年度研究奖」,成绩斐然。这个获乡郊保育办公室乡郊保育资助计划资助的项目,旨在活化拥有360年历史的梅子林荒废客家村落,为香港及其他地区提供崭新的可持续乡村振兴模式,充份展现大学通过文化遗产保育研究及探索创新社区参与模式,积极应对社会重大挑战。衷心祝贺项目团队勇夺殊荣,我深信这项成就将鼓励他们继续开展更多跨学科行动研究,为社会带来更深远的影响。

中大建筑学院钟宏亮教授(左一)领导的项目「梅子林复育计划:通过协作修复推动可持续地方营造的乡村振兴原型」荣获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亚洲大奖「艺术、人文与社会科学年度研究」奖。

表扬优秀学者

我很高兴出席了中大医学院马碧如教授获委任为李郑婉芳精准肿瘤学教授的就职演说。马教授在演说中谈及她原本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因缘际会,最终投身了肿瘤医学研究。她亦就建筑师和医生的工作分享了独特的见解,让我们知道这两个骤眼看来没有甚么共通点的专业,事实上却围绕着同一目标,以寻求最好的方法来满足人类需求为本。这次就职演说得以举行,有赖捐款人──李景勋、雷焕庭建筑师有限公司主席、知名建筑师李景勋先生及夫人李郑婉芳女士的慷慨支持。李先生曾为多项中大校园设施的建筑工程提供了专业支援,包括伍宜孙学院、康本国际学术园等等,今次他更以其爱妻李郑婉芳女士的名义设立命名教授席,支持中大教研发展。有趣的是,李先生儿时志愿是行医,甚至在大学一年级时也是主修医学,但最终却决定从事建筑行业,所走的专业道路刚好与马教授相反。中大社群衷心感谢李先生伉俪的慷慨捐助,致力推动中大实践作为公益院校的愿景。在他们的鼎力襄助下,中大将继续站在转化医学研究前沿,为社会作出贡献。马教授获此荣誉,实至名归。我谨向她送上由衷祝福,并祝愿她继续在研究路上发掘无限可能,积极革新创优,推动全球健康,造福更多病人。

马碧如教授获委任为李郑婉芳精准肿瘤学教授,并发表就职演说。

我期待在下一期《走进中大》跟大家分享更多有趣故事。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
卢煜明教授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