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由創科創業到科學議政的道路

去年12月,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創新科技中心主任黃錦輝在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補選中勝出。這位擁有三十年教研經驗的教授,矢志將「科學議政」的態度帶進議會,以創科學者及議員的身份推動「科技興港」及「科普育人」。他本月初接受《走進中大》訪問時,甫走進辦公室就爽快地說:「開始吧!你們問甚麼也可以。」黃教授無需任何「熱身」或寒喧,即時進入訪問狀態。

他與中大的因緣,得從1993年5月1日早上說起。當天是星期六,那時中大尚未推行五天工作制,員工星期六上午需要上班,那是獲聘為中大中文語言數據庫研究項目主管的黃錦輝,在大學首個工作天。他憶述說:「當天我來到辧公室所在的碧秋樓,我的上司、當時的系統工程學糸系主任林耀燊教授剛好休假。當時有點狼狽,在走廊行來行去,後來冒昧敲同事房門,才成功進入我的辦公室。」

黃錦輝早年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完成電機工程學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八九十年代先後在英國及德國工作,專門研究人工智能。1987年高錕教授接任中大校長,希望改變當時香港高等教育界以教學為主的常態,加強大學研究的力量。黃錦輝表示:「我初來中大時,高錕校長希望推動與中文有關的科研項目,我負責那個項目,就是做中文語言處理的。」

當時黃錦輝帶領的團隊與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和清華大學合作,研究電腦軟件中文化。他表示:「當時電腦軟件以美國研製的產品佔主導,中國政府察覺到自行研製產品的重要性,所以就想做一些中文軟件。現在回頭看,當時的決定非常有前瞻性,今時今日互聯網世界,在網上找資料,常見的資訊除了英文,就是中文了。當時我們中大參與這項計劃,同樣很有前瞻性。」

黃教授團隊開發的「中文語言數據庫」,就是他與部分成員1998年集資創辧的慧科訊業有限公司應用的技術。他一直熱衷於技術轉移,將研究成果轉化為日常應用,他在公司初創階段曾擔任技術總監。慧科訊業是香港首間電子新聞搜索公司,促成香港媒體數碼化及推動網上中文信息檢索,已成為本地電子剪報和資訊提供服務的龍頭公司,黃教授也被譽為「WiseNews之父」。他說:「我們是香港首批創科創業團隊。」2020年,黃教授獲國際計算語言學協會(Association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授予院士榮銜,以表揚他在社交媒體處理領域的貢獻。

黃教授(右一)1998年出席WiseNews的開幕禮(受訪者提供)

除了教學和研究工作,黃教授的創業經驗讓他為大學帶來「另類貢獻」。他說:「近年政府和中大推動創科創業,做生意和教學不同,有很多要考慮的問題,一般的教授不懂,因為我曾參與創業,所以我比較了解,這些是我多年來對大學較大的貢獻。」黃教授在香港多份中文報章也有開設專欄或定期投稿,宣揚創科知識。

黃教授表示,去年決定參與立法會,主要是受同為創科學者的孫東加入政府啟發。去年七月,原本擔任立法會議員的孫東出任特區政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黃教授決定填補九十年代曾在中大攻讀博士課程的孫東留下的空缺。黃教授說:「孫東的位置是不容易替代的,因為他主要負責與作為創科上游的大學聯繫,這就是我晉身立法會後要做的事情。」

黃教授在教學、研究和政治之間取得平衡(受訪者提供)

身兼全國政協委員的黃教授希望在立法會推動「科學議政」,他解釋說:「我希望運用我30年來做研究的一些手段,或者是一些文化,去參政議政。例如在會議發言前,要蒐集紮實的理據,做好我的arguments。」但現時最吸引黃教授的,是政府在《創新科技發展藍圖》中對資訊科技界作出的具體承諾。政府在這份《藍圖》立下創科發展的大方向,讓他對香港未來科技上的發展審慎樂觀。「以前的《施政報告》從來未有KPI的,從來未有一個量化的指標,以前的政府是避開的,今次的政府是全部列出來,這是最大的改變。」

一談到中大和香港的未來,黃教授就充滿了信心。縱使當今世代的地緣政治局勢瞬息萬變,他堅信中大和香港都有一席之地,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化城市,專才擁有的經驗一定會受各國公司青睞。「我們都應該要對香港有信心……我們有我們自己的角色,不要妄自菲薄。」

文/Gary Cheung及Chamois Chui
攝/Tsang Wing-san

分享文章:

你有想說的故事嗎?

《走進中大》園地公開,鼓勵大學各部門及成員投稿,分享有意義、富趣味的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職員,歡迎踴躍來稿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

(來稿採用與否,《走進中大》擁有最終決定權,並有權刪改來稿及決定刊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