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联合务实创新精神 让学生跑进院长室

联合书院院长王香生谈发展方针 以学生为本

与联合结缘

1956年成立的联合书院,是中大其中一间创校书院。去年8月接任院长的王香生教授,强调联合书院虽然历史悠久,却一直具有「敢为中大先」的信念,他也会秉承联合创新探索的精神。

王教授与联合书院的缘分,始于中学时期。他忆述说:「当时我跟随同学到联合书院体育馆比赛,因而建立深厚渊源——想不到这段情谊能延续至今。」

王教授1996年加入中大,服务学校和联合书院逾二十载,现为书院的第十任院长。「当年高锟教授担任中大校长,我的第一份合约由他签发,印象特别深刻。高教授执掌中大期间,创立我现在任教的体育运动科学系,因此觉得别具意义。」

创新与务实

联合书院作为原有书院之一,具很强的历史感。谈到书院的独特之处,王教授说:「我们的特点是创新和务实,这种精神能在书院和校友工作中体现。书院虽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却不受历史包袱牵制,大家都深感自豪。」在学科设立方面,联合书院首创电子工程系和政治与行政学系;当时正值上世纪70年代,计算机和电子应用在香港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学科的设立把联合书院敢于创新的精神体现无遗。在环保方面,联合书院同样发挥了很大贡献,例如在张祝珊师生康乐大楼和学生宿舍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矢志为可持续发展出力。

联合书院也在餐饮方面展现创新精神。王教授笑说:「思源馆是中大唯一拥有酒牌的地方,现在我更是其持牌人。」思源馆于2001年成立,初衷是参考外国大学的经验,为学生提供交谊的地方,互相交流并结识良朋益友。他解释说,当时书院管理层的想法是,学生毕业后或有机会出席提供酒类饮品的社交场合,「不会只喝咖啡、奶茶」。随着愈来愈多国际生、交流生和外籍教职员加入中大这个大家庭,学生逐渐学懂交流的正确礼仪,为未来就业奠定基础。

态度决定高度

「我们用心看待每一位学生,即使书院人数众多,也坚持一丝不苟地照顾他们的需要。我珍视书院的每一位成员,学生们不只是数字,而是胸怀理想的年轻人。」联合书院学生人数逾3,400人,校友人数近三万。

联合书院重视扩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培育他们成为世界公民。「书院于2008年成立『迈进地球村』系列,整合并扩充已有的个别交流计划,并不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遴选标准。我们投放更多资源,增加名额和支助,让家庭环境稍逊的同学也能受惠。至今,此计划已成为联合书院的重点项目之一。」自开始统筹学生活动起,王教授就带领书院学生到内地交流,更亲自带队赴英国牛津大学进行为期两星期的语文和文化暑期交流班,让学生立足香港之余,亦放眼世界,积累更多经验。

王教授多次带队往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并与联合同学留影(受访者提供)

作为院长,王教授为人没有架子,与同事和同学相处融洽,关键在于作为管理层的心态。「我在中大曾担任不同的行政岗位,一直抱持仆人领袖 (servant leader) 的心态,秉持积极的服务态度,身体力行,与同事共同奋斗。我深信,领导能力不来自职位的高低,而是待人处世的态度。」

学生为本 与年轻人接轨

接受《走进中大》访问期间,王教授屡次提及书院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针,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新冠疫情稍缓,王教授除了希望尽快检视、调整和强化现有的活动安排,更期待与学生和校友搭起更紧密的沟通桥梁。「院长办公室不只是我处理文书工作的地方,而是个促进交流、让学生谋福祉的空间,我上任后不定期邀请学生代表到院长室倾谈。最近教学逐渐回复正常,我希望邀请舍堂代表来谈天,分享书院生活、学习难题、情绪健康等。」

王教授亦深明双向沟通的重要:「我重视年轻人的声音,乐于持开放态度,了解他们的真正需要,与时并进,打破隔阂。」书院现正筹备「领袖特训项目」,透过师友计划及深度栽培,发掘并加强培育未来领袖,贡献社会。

王教授出席「邂逅联合迎新艺墟」(受访者提供)

光辉联合人

时光匆匆,不负韶华。大学生活不过数年,书院教育却毕生受用。王教授为联合学生感到自豪:「毕业后,他们对书院的感情依旧深厚。走读生舍堂的设立令非宿生也同样投入书院活动,结识良朋益友,丰富生活经验。」

文/Gillian Cheng
摄/D. Lee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