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信息疫潮

世紀疫症難擋,在通訊發達的現代世界,資訊瘟疫更教人防不勝防。疫症肆虐的三年間,在網絡流傳的假消息,曾令多國民眾陷入恐慌,更有人因聽信失實資訊,損害身心健康。新聞與傳播學院近日推出新冠疫情虛假信息資料庫,公眾可於此搜索近20萬條載有疫情假消息的新浪微博帖文。歷時三年開發的資料庫,為疫下信息傳播立下存照,除協助疫症和假資訊研究,也為建立大型資料庫提供範例。

假信息資料庫由新傳學院教授魏然帶領的團隊開發,為現時最大的疫情假消息中文資料庫。其版面和設計猶如Google搜尋器,用家可搜索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間載有疫情失實資訊的微博帖文。輸入如「喝茶」和「大蒜」等關鍵詞,相關條目會即時出現,按下就能檢視原帖,評論、按讚和分享次數一目了然。團隊原打算收錄Facebook和推特帖文,但因存取和商業限制,此次未有納入。

資料庫5月中在新傳的中華傳媒與比較研究中心舉行簡單發布會,魏教授述及開發原委時說:「這項目緣自我們的觀察和研究。假消息的傳播,為這場全球疫症平添不少混亂和煎熬。過去三年,這些半真半假的資訊削弱我們應對危機的能力,加重眾人身心負擔。」

魏然教授

「保存這些假資訊是重要的,這樣後來的人才會得知當時傳得甚囂塵上的,是甚麼消息,並有所防備。」他補充,今次疫症看到的假信息,很多在2003年沙士時亦有出現。

資料庫的開發和信息蒐集,是異常繁複的過程:團隊先從內地兩個專業事實查核平台的闢謠信息,找到近3000單假新聞,並擷取關鍵詞。根據這些詞語,學院研發的社交媒體信息搜集和處理器DMDI Insights爬梳微博,找到逾28萬條帖文。帖文經人工智能和人手篩選,得出近20萬條,納入資料庫。

「社會心理學有『認知閉合需要』的概念,指人們希望掌握資訊,得到定論,獲取知識上的安全感。面對不確定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抓緊信息。」社會科學院院長趙志裕教授在發布會上說。他解釋,當人們以資訊釋除不確定感,他們便會捉緊它,很難被說服和改變。

趙志裕教授

「疫症中,人們面對很大不確定性,非常渴望得到確切消息。這時,讓民眾接收可靠和準確的資訊,便相當重要。不然,若他們以失實資訊釋除疑慮,到後來才接觸正確的信息或更新,就會很抗拒。」他補充。

新傳學院院長朱順慈教授則稱,資料庫載有假新聞和謠言的真實例子,舉辦媒體素養工作坊時,可一一取用,便利教學。

朱順慈教授

發布會上,魏教授亦指出,假消息大致可分為三類:其一是預防和對治疫病的食療,二是不無陰謀論的病毒來源,三是政策、措施和市面狀況,如封城和大型檢測安排、口罩和食物供應等。

「這種假消息散播恐慌,殺傷力最大。它顯明了謠言會影響人們的行為和研判,令他們感到生計和健康受威脅。」專研媒體效應三十餘年的魏教授如是說。

文/Amy Li
相片蒙新聞與傳播學院提供

分享文章:

你有想說的故事嗎?

《走進中大》園地公開,鼓勵大學各部門及成員投稿,分享有意義、富趣味的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職員,歡迎踴躍來稿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

(來稿採用與否,《走進中大》擁有最終決定權,並有權刪改來稿及決定刊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