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無止境

法律學院畢業生易知恩博士走遍五湖四海,在中大尋到學術落腳地

多年來,易知恩 (Can Eken) 幾乎走遍世界各地:伊斯坦堡、牛津、史丹福、烏茲別克都留下他的足迹。但這位法律教授對香港和中大情有獨鍾。2017年夏天,他初次踏足校園,立即被這座城市,這所大學深深吸引。他說:「當時天氣熱得令我汗流浹背,但這裏的人很友善,校園風景又優美,實在令人喜出望外。我很享受這一切!」

易知恩本來只是來港參加為期一週研討會,最終卻在香港逗留了四年。這位專門研究仲裁的法律系博士生,在美國加州、土耳其、英格蘭和威爾斯都有執業牌照,縱使新冠疫情帶來種種限制,他在本地和海外都建立起人脈。這位校友現在在英國對衡大學任教,上月回港參加中大研究生畢業禮,期間接受《走進中大》訪問,分享自己學業與工作如何融合歐、亞兩大洲兩個不同法系,像家鄉土耳其一樣。

眾裏尋他千百度

未踏足中大校園前,易知恩曾在五湖四海求學。他從土耳其伊士麥市的度庫兹埃路爾大學本科畢業後,遠赴倫敦政經學院再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努力學好英語。在倫敦政經學院就讀時,他巧遇中大法律學院的Gregory Gordon教授。這位教授到訪倫敦,介紹學院的博士課程;易知恩覺得有趣,於是報名參加中大舉辦的研討會。這個決定,改變了他修業之路。

易知恩從未想過自己會在英、美以外的地區求學,但他說:「我喜愛香港的氛圍,喜愛這裏遇上的人;中大法律學院提供的設備可說是世界級。」他也喜愛這城市,喜愛它的文化多樣性,活力十足。但最難能可貴的,莫過於遇當時在中大任教的Julien Chaisse教授。這位學者對仲裁事務瞭如指掌,協助他更深入了解這門學問。易知恩沒想太多,立即報讀中大法律的博士生課程,因而首次踏足東亞和香港。

易知恩上月回港參加中大研究生畢業禮(受訪者提供)

對人不對

易知恩抵達香港前,曾在伊斯坦堡執業一年,他說這一年經驗對自己後來入讀中大的決定影響深遠:「執業時不難發現,你要顧及更多周遭變化。由於你要應付客戶和其他當事人,因此這不只涉及法律理論,也涉及人際關係。我喜歡執業,但我也嚮往學術世界。」

對易知恩來說,出國進修的好處,在於能更多在仲裁的競技場上發揮。香港行使普通法,以案例為基礎,與土耳其實行的民法法系大相逕庭。易知恩指出,民法法系較依賴法典和法學理論,因此文書工作較多,不會像荷里活電影情節般對簿公堂,「書面陳詞更為重要,所以你不過讀出手上的協議備忘錄」。能預先知曉對方的答辯方向,很多人可能會鬆一口氣,但易知恩不以為然。他希望與人互動,因此更喜歡普通法所重視的訟辯過程,這樣他會更投入為當事人抗辯。而且他認為仲裁與文化多元息息相關。「你可以到訪更多地方,你可以與世界各地的客戶會面。這都為我的工作增添趣味。」

香港作為國際仲裁中心,也成為易知恩選擇到中大進修的原因。倫敦、日內瓦、紐約等傳統仲裁中心也能發揮類似角色,不過對他來說,香港位於亞洲的心臟地帶,更方便他一邊建立人際關係,一邊努力學習。他不忘一直鼓勵他發憤圖強的同伴,這些人的激勵,讓他不但能完成博士課程,也通過了兩次資格考試,發表四篇學術文章,他對此不勝感激。

漫漫長路

新冠病毒影響很多人事業外展的機遇,易知恩卻認為,疫情帶來的限制為他有推波助瀾之效。他說:「攻讀博士學位期間,我與很多第三方出資者會面。」人人不能面對面溝通,唯有用Zoom相見。這成為新常態以後,見面氣氛也變得更為自在。「這科技讓我輕鬆與世界各地的出資者聯繫,何樂而不為?」

易知恩現於英國對衡大學任教(受訪者提供)

易知恩目前在對衡大學執教鞭,他說周邊同事總是古道熱腸,令他的教學生涯更精彩;他的學生聰穎而又具才氣,他們對法律提出新的見解,每每讓他思考。他在學術界心滿意足,卻渴望強化自己的人脈,也不忘出庭訟辯的奧妙。他在中大學會各種仲裁技巧,希望將來能大派用場。他說:「我很樂意繼續教書,但我同時都想繼續執業。」雖然他已暫別中大,但仍繼續建立以自己為核心的人際網絡,對每件事尋根究底。

文/Chamois Chui
圖/Pony Leung

分享文章:

你有想說的故事嗎?

《走進中大》園地公開,鼓勵大學各部門及成員投稿,分享有意義、富趣味的內容。

無論你是學生、教師還是職員,歡迎踴躍來稿

截稿日期詳看這裏

(來稿採用與否,《走進中大》擁有最終決定權,並有權刪改來稿及決定刊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