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止境

法律学院毕业生易知恩博士走遍五湖四海,在中大寻到学术落脚地

多年来,易知恩 (Can Eken) 几乎走遍世界各地:伊斯坦堡、牛津、史丹福、乌兹别克都留下他的足迹。但这位法律教授对香港和中大情有独钟。2017年夏天,他初次踏足校园,立即被这座城市,这所大学深深吸引。他说:「当时天气热得令我汗流浃背,但这里的人很友善,校园风景又优美,实在令人喜出望外。我很享受这一切!」

易知恩本来只是来港参加为期一周研讨会,最终却在香港逗留了四年。这位专门研究仲裁的法律系博士生,在美国加州、土耳其、英格兰和韦尔斯都有执业牌照,纵使新冠疫情带来种种限制,他在本地和海外都建立起人脉。这位校友现在在英国对衡大学任教,上月回港参加中大研究生毕业礼,期间接受《走进中大》访问,分享自己学业与工作如何融合欧、亚两大洲两个不同法系,像家乡土耳其一样。

众里寻他千百度

未踏足中大校园前,易知恩曾在五湖四海求学。他从土耳其伊士麦市的度库兹埃路尔大学本科毕业后,远赴伦敦政经学院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努力学好英语。在伦敦政经学院就读时,他巧遇中大法律学院的Gregory Gordon教授。这位教授到访伦敦,介绍学院的博士课程;易知恩觉得有趣,于是报名参加中大举办的研讨会。这个决定,改变了他修业之路。

易知恩从未想过自己会在英、美以外的地区求学,但他说:「我喜爱香港的氛围,喜爱这里遇上的人;中大法律学院提供的设备可说是世界级。」他也喜爱这城市,喜爱它的文化多样性,活力十足。但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遇当时在中大任教的Julien Chaisse教授。这位学者对仲裁事务了如指掌,协助他更深入了解这门学问。易知恩没想太多,立即报读中大法律的博士生课程,因而首次踏足东亚和香港。

易知恩上月回港参加中大研究生毕业礼(受访者提供)

对人不对

易知恩抵达香港前,曾在伊斯坦堡执业一年,他说这一年经验对自己后来入读中大的决定影响深远:「执业时不难发现,你要顾及更多周遭变化。由于你要应付客户和其他当事人,因此这不只涉及法律理论,也涉及人际关系。我喜欢执业,但我也向往学术世界。」

对易知恩来说,出国进修的好处,在于能更多在仲裁的竞技场上发挥。香港行使普通法,以案例为基础,与土耳其实行的民法法系大相径庭。易知恩指出,民法法系较依赖法典和法学理论,因此文书工作较多,不会像荷里活电影情节般对簿公堂,「书面陈词更为重要,所以你不过读出手上的协议备忘录」。能预先知晓对方的答辩方向,很多人可能会松一口气,但易知恩不以为然。他希望与人互动,因此更喜欢普通法所重视的讼辩过程,这样他会更投入为当事人抗辩。而且他认为仲裁与文化多元息息相关。「你可以到访更多地方,你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客户会面。这都为我的工作增添趣味。」

香港作为国际仲裁中心,也成为易知恩选择到中大进修的原因。伦敦、日内瓦、纽约等传统仲裁中心也能发挥类似角色,不过对他来说,香港位于亚洲的心脏地带,更方便他一边建立人际关系,一边努力学习。他不忘一直鼓励他发愤图强的同伴,这些人的激励,让他不但能完成博士课程,也通过了两次资格考试,发表四篇学术文章,他对此不胜感激。

漫漫长路

新冠病毒影响很多人事业外展的机遇,易知恩却认为,疫情带来的限制为他有推波助澜之效。他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与很多第三方出资者会面。」人人不能面对面沟通,唯有用Zoom相见。这成为新常态以后,见面气氛也变得更为自在。「这科技让我轻松与世界各地的出资者联系,何乐而不为?」

易知恩现于英国对衡大学任教(受访者提供)

易知恩目前在对衡大学执教鞭,他说周边同事总是古道热肠,令他的教学生涯更精彩;他的学生聪颖而又具才气,他们对法律提出新的见解,每每让他思考。他在学术界心满意足,却渴望强化自己的人脉,也不忘出庭讼辩的奥妙。他在中大学会各种仲裁技巧,希望将来能大派用场。他说:「我很乐意继续教书,但我同时都想继续执业。」虽然他已暂别中大,但仍继续建立以自己为核心的人际网络,对每件事寻根究底。

文/Chamois Chui
图/Pony Leung

分享文章:

你有想说的故事吗?

《走进中大》园地公开,鼓励大学各部门及成员投稿,分享有意义、富趣味的内容。

无论你是学生、教师还是职员, 欢迎踊跃来稿!

截稿日期详看这里

(来稿采用与否,《走进中大》拥有最终决定权,并有权删改来稿及决定刊登时间。)